小学课本中,我们学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知道在中国的古代有一块流传千年的和氏璧,它价值连城,是古代皇帝的传国玉玺。不过现在好像没有听说过和氏璧在哪个博物馆收藏。

秦昭王听说和氏璧落入赵国,表示“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于是赵王派蔺相如出使秦国,并由此演绎出一场“完璧归赵”的历史大剧。

但是随着秦国的不断强大,赵国最终还是被秦国所吞并,并且被“掠尽其财”,当然其中也包括这枚鼎鼎大名的“和氏璧”。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帝国。秦王嬴政声明以王号不足以显其业,乃称始皇帝,是为秦始皇。

和氏璧的故事到这里出现了一个历史性的重要拐点,主流观点认为秦始皇将和氏璧改制成一枚“传国玉玺”,并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于其上,并且“形呈龙凤鸟虫之状”。

但是,如果了解春秋战国玉璧形制的话,就会发现这种说法非常经不起推敲。用玉璧改制玉玺,事实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玉璧作为古代社会重要的玉礼器,是玉器家族中历史最为悠久、内涵最为厚重的古代玉器之一。

东汉许慎的《说文》将玉璧解释为:“瑞玉,圆器也”。史书典籍《尔雅·释器》对玉璧形制进行了更详细的解释:“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这也就是说玉璧是一种圆形、片状、中部有孔的玉器,而玉璧的这一基础形制从新石器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尽管其间也出现过多种变化,如玉牙璧、出廓玉璧、镂雕玉壁等等,但玉璧的基本形制并没有发生过改变。无论玉璧直径多大,但是厚度决定了改制玉器的规格,换句话说,厚度最多1cm的玉璧,怎么改也改不成玉玺,更别说还是“传国玉玺”。

综上所述,关于和氏璧的下落,最大的可能是其不仅在战国时期曾经“完璧归赵”,而且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同样“完璧归秦”。

也就是说,和氏璧被秦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同时按照其名扬天下的知名程度来说,不出意外的话,这枚“和氏璧”最有可能成为秦始皇嬴政的随葬之物。

如果骊山秦始皇陵没有被盗掘和破坏的话,那么这枚千古传诵的人间至宝“和氏璧”,此刻也许正静静地至身于秦始皇陵地宫的某个角落,笑看星移斗转间天下人熙熙攘攘地对其品评猜测、议论纷纷。

声明:本站所收录作品、热点评论、图片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所有图文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