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仁五女山风景区是国家历史遗迹,这里不仅拥有优美的景色,人文历史也比较悠久,那么在桓仁五女山风景区内有哪些历史故事呢?详情见下文,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第一卫城
桓仁县刘家沟境内有一处风景绝佳地,那就是享有“东方第一卫城”的五女山山城。五女山山城内有古先民遗迹,山城下的古瓮村,则是满族先祖李满柱的屯兵之所。
五女山山城是高句丽王国的早期都城,代表了我国北方民族的一种山城建制,在古代东北民族建筑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为研究东北地区的历史以及高句丽民族,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200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干年历史
五女山之名不见于正史,只闻于传说,相传古有五女屯兵其上,因此得名。清光初年,五女山又被称为五龙山。在东北沦陷初明,五女山又被县内一些文人称之为五余山。《瓶仁县志・艺文志》中记载:清末举人袁澍滋为《桓仁县志》写了一篇《游五女山记》,游记中这样写道:“俗曰五余山,又曰五女山。”袁澍滋认为,雄伟的五女山就是五岳的余脉,故曰五余山。
建于五女山山顶的山城最早名为纥升骨城,是当年桓仁地区古诸侯国建立的第一座都城,是足可与古希腊雅典卫城相媲美的古代山城。据《三国史记》记载,这座山域建于公元前34年,纥升骨即高城之意。
在元代,这座山城被称为五老山城。此后,此山城在史书上又分别被称为于罗域、于剌山、郁罗山城、郁郎山、兀剌山城,称之为最多的是“兀剌山城”,出现过20次。
五女山山城南北长1540米、东西宽350米——550米,周长4754米。山城居于山巅及东部山坡,略呈长方形,依山就势,随山的起伏而建,西高东低,城西北以险制塞,以峭壁为天然屏障,城东南以打制的牛角石筑墙,山城分山上、山腰两部分。
山上部分即该山的主峰,位于山城的西部和西南部,海拔高度平均在800米左右,西南部地势比较平坦,周围峭壁如削,南北约长600米,东西约宽110米-200米,是古代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城内遗迹主要有1、2、3号大型建筑遗迹,兵营遗迹、哨所遗迹,居住遗迹,蓄水池,瞭望台,西门以及1、2号防御墙等。
山城东墙为东部的一道防线,山巅的西、南、北三面地势险峻可凭,绝壁垂立,猿鸟愁攀,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不仅易守难攻,而且从东南面,可控扼浑江水路。五女山山城遗有新石器时期、青铜时代、两汉、辽金时期大量的文物。
五女山山城现存南门与西门。西门是出入山城山上部分的重要通道,门外与“十八盘”古道相接,20世纪80年代修筑的缆车索道,曾穿过“十八盘”,经由西门通过。
山城的古道有北甸子通道、金银库沟通道、窄沟通道、东江沿通道、环城马道及登山盘道。登山盘道有两处。
其一,西门登山盘道起于西门断崖口,止于崖下较平坦处,古盘道不足1米,拐32道弯,每盘长10米一30米不等,俗称三十ニ盘,总长900米,此盘道是古代上、下山的主要人行道。
其二,从五女山东坡饮马湾通向山顶,有一条古道,崎岖难行,迁回盘旋于林海之中。2003年,整修五女山道路时,将此盘道全部铺成石板路,宽约1米,长千余米,称后十八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