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1号上午直播于从北京到大同的路上)

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

我现在在北京去大同的路上,今天开始我要连续五天做山西直播文旅行。从大同到太原。本来是要走山西全省,但由于中间有一些公共事务我不得不参加,所以先走五天,后续还有下半段,可能要到下下个月才能完成。

(从北京到大同路线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次直播,前两天是我跟董宇辉,后面是明明、中灿,三位帅哥和我一起搭班,来做连续几天的文旅加上当地土特产、农产品的带货。昨天,东方甄选在山西的主场非常热闹,卖掉了很多山西产品,包括汾酒、平遥牛肉、老陈醋等,这是山西知名品牌的产品。今天,我是开车过去,一路从北京出发,开车到大同需要四个半小时左右。我会给大家讲解沿路的历史、人文、风光,不是一个严肃的讲课,就是跟大家聊天。今天下午一点开始,我会和董宇辉一起,在云冈石窟带领大家开启山西的文旅之行。现在我用个人平台沿路直播,到了云岗石窟,要用东方甄选看世界的平台,我这个平台就不播出了,请大家一定要关注东方甄选看世界平台,才能看到我和董宇辉的直播。

今天的直播,是山西云冈石窟和周边,明天我们会到北岳恒山以及恒山脚下的悬空寺,第三天到应县木塔,应县木塔尽管只有一个塔,但是中国现存上千年的最高木结构建筑。在木塔之后,我们会到著名的雁门关,在雁门关,我们会讲解为什么古代雁门关那么重要。之后会到五台山,五台山大家非常熟悉,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结束后到太原、到晋祠,结束五天的旅程。我会和这些可爱的主播们一起吃喝玩乐,共同畅游中国大地,品位中国文化的浓厚底蕴。

(全国山脉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在,我们正走在八达岭高速公路上,正在进入山口,可以看到从北京昌平南口进入八达岭山口的第一座山。八达岭高速是沿着原来的居庸关到八达岭的路线。这条路线在中国古代是从关内到关外,或者说从北京通向草原唯一的、最重要的路线,反之也然。右边可以看到的山是军都山,军都山是燕山山脉的一部分,镜头转到左边,山是一模一样的山,但已经变成了太行山脉。右手一指是燕山,左手一指是太行。八达岭高速这条路,或者说居庸关到八达岭的古代道路,是两座山脉的分界线。其实这两座山脉是连在一起的,只不过在叫的时候不一样。我们马上就要到居庸关了。

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像两条胳膊,围起来把北京抱住,所以在这两座山脉上建了很多保护北京的要塞,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长城,长城到了山口就建各种各样的关隘,通过关隘的防守来防止草原民族的侵扰。草原民族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匈奴、蛮狄、突厥、契丹、鲜卑、女真等,都算是草原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叫法。从八达岭到居庸关是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大地最主要的关口,除了这个关口,后天要去的山西雁门关,也是另外一个无比重要的关口,一旦突破这两个关口的任何一个,草原民族就可以长驱直入没有任何障碍,中原农耕民族的安宁就会岌岌可危。

(北京昌平居庸关关城)

镜头里大家看到的是居庸关关城,居庸关是古代北京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出了居庸关以后就到八达岭长城,两者互相呼应,在关键时刻互相救援。

现在给大家讲一下今天我们要走的路线,过了昌平,过了八达岭长城,就到了延庆,再到前面是怀来、涿鹿、宣化,到达大同。这一条线在大部分历史时期,都是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分界线。如果农耕民族强大,比如汉唐时期,长城就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因为农耕民族的力量会更加往北,一直到阴山为止。如果草原民族强大,这一条就变成两边的拉锯线。在中国长城真正失去作用是什么时候呢?是草原民族入主中原,成为统治者的时候,比如元朝和清朝。

比如元朝,元朝实在太强大了,不仅仅拥有今天的内外蒙古地区,整个现代中国的大范围,都属于元朝的一部分,蒙古帝国甚至延伸到中亚地区、延伸到俄罗斯,金帐汗国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后来的清朝也是,清朝从东北过来后,把中国的疆域扩大了很多。但更多时候,长城是农耕和草原的分界线,这个分界线对于中国的一些朝代来说,变成了非常重要的防守线。这就是为什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要建万里长城的原因。因为不建万里长城,草原民族长驱直入。农耕民族是定居民族,和草原民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高度的灵活性、机动性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的。所以,只能靠建一座高墙把农耕民族和草原民族隔开。

其实,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长城早就已经建了。现在还有燕长城、赵长城、魏长城遗址,这些战国时期的国家,刚好是跟草原民族有交界的地方。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赵国离草原民族最近,今天从大同到北京这一代,基本上都是赵国的领地。为了和草原民族进行对抗,取得主动权,赵国率先在赵武灵王的领导下,胡服骑射,就是学习胡人,穿他们的衣服。中国的文化特征是穿长袍、穿宽大的袍子,但是这种宽大的袍子,根本不利于战争,碍手碍脚的。所以赵武灵王要求全国人民穿短袖子,穿胡服,习骑射,学骑马、学射箭,跟草原民族进行较量和对抗。那时候就开始建长城了。秦始皇只不过把当时的燕长城、赵长城等连起来,重新加高、加长,起到防范草原民族随便进入中原的作用。

(秦长城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在给大家看一下我手里的地图。这是秦长城,秦始皇造的长城。这是北京,北京古代叫渔阳。明长城除了利用秦长城的一部分外,明显更靠南。明朝是一个完整的农耕民族王朝,朱元璋就是个农民,跟草原民族打交道没有优势,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一把疆域打下来,加上朱棣,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长城造好。

(明长城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长城分成内长城和外长城。朱棣把首都搬到北京后,觉得光靠一道长城来守卫首都是不够的,所以在北京周围连造了两道长城,内长城和外长城一直延伸到我们今天要去的山西大同。明长城刚开始从辽东开始,当然后来就不行了,女真族兴起以后就守不住了,就到了山海关为止,山海关的老龙头是今天明长城的起点。最初明长城是从山海关继续往东北延伸,一直延伸到今天鸭绿江那一带。明长城西头到嘉峪关为止,嘉峪关出去后,有两个关大家非常熟悉,一个叫阳关,一个叫玉门关。但真正阳关和玉门关在我们手里是汉朝和唐朝,我们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阳关和玉门关,一直到达西域。

阳关和玉门关在唐朝诗人中是永恒的主题: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一曲肠千断等。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等。出了阳关和玉门关就到了西域,西域当时有很多小国家,都臣服于最强盛时候的汉朝和唐朝,臣服于中华帝国。这是一种实力的较量和你来我往。整个西域在中华帝国最强盛的时候都服服帖帖的跟着中华帝国走,但是一旦中华帝国变得虚弱,西域就变得动荡,就会跟着一些草原民族政权走,比如跟着匈奴走,到了唐朝晚期,刚好阿拉伯帝国兴起,就跟着阿拉伯帝国走,来回拉锯。

阿拉伯帝国兴起以后对整个中亚大部分占领。在此之前,整个中亚地区信的都是佛教,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就可以看出来。但后来阿拉伯帝国往前推,我们这边唐朝后半期安史之乱后,进入非常虚弱的年代,就扛不过,阿拉伯帝国的影响力开始往东走,我们的影响力就只能终止在最远到新疆这一带。唐朝和汉朝最厉害的时候,影响力几乎可以一直延伸到今天地中海边上。

到了明朝就更弱了,明朝连玉门关和阳关这些敦煌以西的地方都有点守不住了,尽管名义上也算明朝的版图,但草原民族不断来回骚扰,到最后没有办法,只能建一个嘉峪关,在今天的酒泉。现在有嘉峪关市和酒泉市,是两个不同的城市。嘉峪关原来只是一个关而已,因为酒钢的存在,政企联合,变成了独立市。大家应该知道河西四郡,凉州就是今天的武威,还有张掖、酒泉、敦煌。河西四郡是在汉武帝时候设立的四个军事行政单位,来守卫河西走廊,通过这四郡把影响力和统治权一直延伸到今天的新疆甚至新疆以西的地方。

(日出时的嘉峪关航拍,嘉峪关关城。)

嘉峪关再往西,明朝的影响力就没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关隘、关口,基本都是明长城留下的。有很多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是天下第一雄关,山海关,也是天下第一雄关,估计雁门关也有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这些都是长城中最重要的关隘。东北的女真、契丹要打到中原来,要经过山海关,有一条线要翻山越岭,进入今天的古北口或者喜峰口。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刀队,就是在喜峰口,抵抗日本人的进攻,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明长城就是这么来的。明朝是一个完整的汉人政权,排斥草原民族,也完全不知道怎么对付草原民族,只能跟秦始皇一样,靠建长城来守卫边疆。长城今天变成了一个象征,一方面是守卫家园的象征,长城对于守卫中华民族的稳定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因为长城把中国跟世界隔开了,也变成了保守的象征。在海洋文明起来之前,中国的危险都来自于长城之外,海上从来不是一个危险。中国的海上危险主要来自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国家通过炮舰打开了中国大门。在中国过去5000年文明史中,几乎所有危险都来自于陆上,来自于中原的北边和西边。中国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所以一泻而下,只要长城关隘失守,草原民族的铁蹄就可以踏遍中原。如果这些关隘在草原民族手里,中原政权就会极其不稳定,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宋和南宋。

北宋和南宋从来没有真正统一过中国,北宋的时候,北京的关隘都在辽朝手里,辽朝是草原民族、契丹族。燕云十六州都在辽朝手里,十六州就是从大同到北京这条线,燕是北京,云就是云州,就是大同。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是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就出兵扶植他建立了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尽管辽太宗比石敬瑭小,石敬瑭还自称儿皇帝。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以南,中原立刻就没有了屏障。

(石敬瑭,五代晋王朝的建立者,即后晋高祖。)

有人说石敬瑭是卖国行为,其实不算,因为石敬瑭本身就是沙陀族,突厥民族的一部分。这样关隘就在辽朝手里了,辽朝要想打中原,轻而易举,一个礼拜打到黄河边上,打到汴京。赵匡胤曾经想把首都搬到长安,但是最后没有如愿就死掉了,据说是被弟弟赵光义给弄死的, “烛光斧影”。赵光义和那些贵族不想搬家,整个汴京即今天的开封周围没有自然屏障,完整地暴露在草原民族的铁蹄下。赵光义努力了两次,想拿下燕云十六州,都没有成功!其中最重要的高梁河之战,就在今天北京动物园那一带,赵光义被打得差点找不到北,幸亏当时宋朝的力量,刚刚开国不久,还算比较强大,两边军事力量差不多,你也打不倒我,我也不能把你吃掉,最后就有了一个澶渊之盟,两边有了一百多年靠宋朝给朝贡和贸易维持的和平局面。

北宋尽管每年要送点钱,送点粮食布匹给辽朝,显得有点屈辱,但也保证了北宋一百多年的和平,而这一百多年中,北宋出了非常多的文人学者。大家都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害怕别人拥有军事力量,所以更加依赖文官系统。他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不杀文官,文官相对行动自由、思想自由多一点。中国的文官都是士大夫,是通过科举考试出来的,文化水平很高,思想自由一点,就会出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这样的著名文人。

到了金朝,就更麻烦了,因为金朝是从东北过来的更加凶悍的草原民族,不像辽朝已经逐步汉化得很厉害了,等到金朝过来打北宋,把汴京干掉了,把淮河以北的农耕文明都纳入到了金朝的统治之下,南宋就变成了勉强在淮河以南,基本只是在长江以南偏安一隅的小政权了。

南宋、北宋之所以守不住,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很多战略要地都落在草原民族手里,落在金朝和辽朝手里,失去了天然屏障;二是因为宋朝相对来说偏向文官统治,对武官一直心怀疑惧,因为赵匡胤是黄袍加身起来的,陈桥兵变,对别人心有余悸。他自己是靠军事力量争取的政权,害怕手下的人也靠军事力量夺取他的政权,就有了大家非常熟悉的杯酒释兵权,从此以后宋朝武将没有地位。后果是军队比较弱,打仗打不过,尽管也出现过一些有名的将军,比如北宋时候的范仲淹和狄青。

范仲淹守卫哪儿呢?就是今天雁门关到甘肃庆阳这一带。据说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就是在雁门关附近写的。狄青保家卫国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做个副宰相都很困难,最后抑郁而死。到了南宋,因为天天要跟金朝打仗,如果没有武将,整个南宋都会被干掉,所以就出现了岳飞、宗泽、韩世忠这样优秀的武将。但是大家看到南宋也是容不下武将太厉害的,所以当岳飞表现出武将的出色,能够横扫天下的感觉,南宋立刻就害怕了。宋高宗赵构就在风波亭以莫须有的名义把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给杀掉了,秦桧就是条狗,执行宋高宗的意志而已。

北宋的时候,雁门关是在宋朝手里,居庸关是在辽朝手里,就形成了拉锯战。宋朝在雁门关产生过很多战争,辽朝时时想把雁门关夺过去,就有了我们非常熟悉的杨家将的故事。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雁门关这一带,杨家将所有故事的根据地,就是燕云十六州。后天我们到了雁门关,应该会有杨家将的一些故事和雕像在那里。赵光义打太原的时候,杨业是北宋北边后汉的将领,后来北宋打下太原,杨业就投靠了北宋,守卫北宋和辽朝的分界线。当时北宋是有机会拿下燕云十六州的,但非常可惜赵光义急功近利,反而错失了良机。

赵光义刚刚当皇帝,希望自己有功劳,有功劳以后可以对老臣、对部下树立自己的威望,底下的人也会对他佩服。所以他带着军队去打太原,太原当时不在北宋手里,在后汉手里。赵光义居然把太原打下来了,因为太原非常难打,战略要地,铜墙铁壁。赵光义就觉得自己特别牛。其实赵光义没有太多的军事战略才能,赵匡胤是军事战略才能很高的。赵光义觉得自己很牛,所以在军队没有休整,也没有给予军队任何奖励的情况下,就想一举拿下燕云十六州,从今天山西雁门关一带,往东走过紫荆关到了今天河北涿州,包围了幽州(北京)想把幽州拿下来,当时辽朝也很惊慌,因为大军压境。

可惜赵光义战略布局上没有到位,对于战士士气的鼓励和战略动员也没有到位,战士打太原已经打得筋疲力尽,从将军到士兵都没有奖励,号称要一鼓作气拿下北京,士气也不行。辽朝毕竟是草原民族,战斗力相对比宋朝的军队更加厉害,在北京高粱河那一带打了一场大仗,高粱河就是北京动物园那一带。赵光义被打得屁滚尿流,连夜向南逃窜。这一仗打掉了宋朝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信心,也打掉了宋朝士兵和将军的士气,打出了恐惧,最后只要是宋朝和辽朝、金朝干仗,就心存恐惧,觉得打不过,北宋经济实力那么强大,就是打不过辽朝,燕云十六州也没有夺回来。十六州如果不在汉朝统治的民族手里,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

(外三关和内三关。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再给大家看一张地图,长城的外三关和内三关。明朝造了内长城和外长城,两道长城,怕挡不住草原民族,阻挡不住蒙古强大以后的反攻。内三关就是靠近北京的内长城三关,外三关就是在山西内外长城交替处的三关。

元朝在中国统治了一百年左右,出了一个朱元璋,一鼓作气把元朝赶回到草原上。但是赶回到草原上不等于蒙古族就没有了,只不过变弱了。蒙古族回到草原上,修养生息50年左右,战斗能力又变得非常强了,所以到了明英宗时期有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就是蒙古族把北京城都差点拿下来的一次事件。朱元璋没有汉武帝的经济实力和军事才能,也没有唐太宗的高远眼光和雄才大略,他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皇帝,包括他的儿子朱棣,唯一能够想起来的就是,我打不过你,我就拼命守住,我筑高墙大院把自己护住,这是典型的农民思维。这个高墙大院就是两道长城,一个外长城,就是这条红色的线,一道是内长城,这条绿色的线。

外长城、内长城意味着草原民族尽可能被隔绝在外。因为太行山很高,出了太行山就是华北平原,一览无余,从太行山再往西就到了蒙古高原和山西,有八条路是太行山的峡谷,可以进出,叫八陉,最著名的叫军都陉,就是居庸关出入口。太行有八个要塞、八个关口守住,万一打仗的时候一关闭,敌人就过不来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居庸关、紫荆关和倒马关,这就是长城的内三关。

明长城的建造原理,就是农耕和草原、沙漠分界线,除了东北以外,因为东北算是草原加森林民族。蒙古高原、阴山山脉,毛乌素沙地、巴丹吉林沙漠,这些地方不适合农耕,明朝就用一条长城线全部隔开了。草原民族如果突破了外长城的防线,内长城依然可以进行守卫。只要能守住长城,守住这些关口,意味着中原相对比较安宁。

(明长城和地理的关系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之所以北宋守不住,就是因为长城关隘在辽朝和金朝手里,首都又建在平原上,一旦首都丢失,国家就没了。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当时打侵华战争的时候,要从上海先打到南京,本来以为南京打没了就胜利了,没想到中华民族那么坚强,从南京搬到武汉,从武汉搬到重庆,重庆变成了陪都,坚持抗日战争八年,最后把日本人给打跑了。

我们现在差不多到了怀来,大家看一下地图,过了官厅水库,就是怀来。怀来县也是中国古代很有名的一个边疆城市。到明朝中后期,明朝的影响力和军事实力实际只能到八达岭长城,八大岭长城外面名义上也是明朝天下,但蒙古军队可以随时随地来到这个地方侵扰。怀来古城是很有历史的,一千多年的历史。

官厅水库上游连着桑干河。桑干河是从山西发源的,从恒山往西,跟汾河没有连在一起,是两条不同的河。桑干河是从西往东流,再往北流一点,就到了北京。桑干河很有名,因为作家丁玲写过一部小说,叫《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大家知道官厅水库下游那条河叫什么吗?叫永定河。永定河穿过崇山峻岭到了今天北京的门头沟。整个北京平原地区,实际上是被永定河冲出来的。古代时候永定河叫无定河,实在太狂野了,一到雨季,从山区冲下来的水漫山遍野,横扫整个北京。今天北京的后海、北海、中南海,都是原来永定河的河道遗迹。

古代的永定河,并不像今天一样在北京的西边一直往南流,最后经过卢沟桥到了天津,并入到海河,变成海河的一部分。在古代,特别是远古的时候,还没有北京城,永定河是横扫北京的。大家看到水系把文明串起来了,桑干河和永定河,其实是同一条河流。永定河还有一条支流,就发源在延庆,叫妫河。1958年左右建了官厅水库后,把两条河流汇在一起,形成水库。妫,是古老时候八大姓氏之一,也是古时候一个小王国。今天尽管好像已经没有多少人姓妫了,大概是因为某些原因改姓了,据说改为姓陈或者姓姚。

(怀来古城)

怀来在古代是一个战略要地,它守着八达岭外面的一块要地,当汉民族强大的时候,怀来就相当于在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一个战略城市,包括往西延续到宣化、大同、张家口,再到呼和浩特。如果草原民族强大,怀来古城有时候就会陷落。怀来古城现在在水底下,建官厅水库把整个古城都淹没了。今天你到官厅水库旁,还能看到怀来古城留下来的城墙以及高处的城堡,但绝大部分已经淹没在官厅水库下面了。怀来古城的建设是从辽朝开始的,因为燕云十六州都在辽朝手里,当时就叫怀来县,意思是怀柔远方来的朋友和敌人。北京还有个怀柔县(区),都是希望民族之间团结的概念。

在怀来,发生的最大一件事情就是土木之变。大概在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做了蒙古人的俘虏。当时蒙古有一支部落叫瓦剌,瓦剌当时首领叫也先,也先是有点领导才能的人,所以瓦剌在也先的领导下越来越强大,老是带着队伍骚扰明朝边境,相当于今天从大同到怀来这一线不断骚扰。明朝军队也派人去打仗和防守,打来打去朱祁镇来劲了,喜欢玩。

明朝的皇帝很有意思,每个皇帝都有自己喜欢玩的一套,有的人喜欢玩动物,有的人喜欢旅游,有的人喜欢做木匠等等。朱祁镇喜欢打仗,但其实又没有什么军事指挥才能,在深宫里长大的公子哥。他看到也先领导的瓦剌军队老是来骚扰,他边上有一个太监叫王振,王振又是一个喜欢玩的太监,喜欢弄权,就鼓动朱祁镇御驾亲征,说御驾亲征能让士气大振,就能把蒙古军队给打败。朱祁镇在王振的鼓动下真的开始御驾亲征。结果到了今天怀来的土木堡,就跟蒙古军队开始交战。在草原地带,汉人军队和蒙古铁骑相比,不堪一击,于是明英宗被俘,王振也被杀了。也先以为俘虏明英宗,可以狠狠敲诈明朝一大笔,没想到明朝在失去皇帝后,出了一个著名人物,这个著名人物叫于谦。

于谦当时是一个小小的兵部侍郎,但非常有才华。当时大家都吓坏了,没有人站出来,拼命议论说我们赶快逃,从北京搬回南京吧。所有的政府官僚都在议论赶快逃走。没有皇帝,群龙无首。国不可一日无主,于谦就劝说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当了皇帝,把朱祁镇奉为太上皇,这样有了皇帝后,全国人民就有了主心骨,至少有了表面上的主心骨。真正的主心骨是于谦,带着北京居民、新的皇帝,坚决跟蒙古军队进行战斗。他把北京周围的老百姓和粮食全部集中到北京城里,紧闭城门,也先带着部队打到北京城下,打了很长时间,北京城很坚固打不下来。也先自己也没有太多的后备资源,打着打着粮食没了,京城久围不下,士气也下去了。也先发现手里的皇帝也没用了,因为有了新皇帝,老皇帝的价值就一落千丈了。这有点像唐朝时候的唐玄宗,后来被他的儿子李亨取代一样,只不过这边是弟弟和哥哥,那边是儿子和父亲。

后来,蒙古人跟明朝签订了一个停战协议,把老皇帝朱祁镇还回来了。当然朱祁钰非常不高兴,他反复不想跟蒙古人议和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想老皇帝回来,因为老皇帝回来局面就复杂了。于谦他们都做了说服工作,说回来是太上皇,你还是皇帝。朱祁镇回来以后,朱祁钰不放心,把朱祁镇软禁了十几年。最后,朱祁钰身体不太好,明英宗朱祁镇就复辟了,把权力夺回来了。夺回来以后把弟弟封了一个王,流放了。这就是明朝中期最主要的一个事件,叫土木堡之变。

于谦的命运就特别不好了,为什么呢?伴君如伴虎,他为朱祁钰服务得很好,但因为是他主张把朱祁钰立起来的,来代替明英宗朱祁镇,所以朱祁镇对于谦怀恨在心。皇帝比较自私,他没有想到于谦这样做是救国家于存亡之际,而不是对他的背叛。朱祁镇认为这是于谦对他的背叛,回来后就以各种理由把于谦给杀掉了,所以于谦是含冤而死。好在明英宗复辟后,不久也就死掉了。他的儿子明宪宗朱见深上台,觉得于谦还是挺冤枉的,就把于谦重新恢复名誉,复官赐祭,人已经死了,享受祭奠。古代皇帝老玩这一套,把人冤死,然后再恢复名誉,觉得自己特别高尚和牛逼,其实很卑鄙下流。从此以后,于谦一直被认为是真正的忠臣。

(张煌言)

明朝出现了两个有名的忠臣,一个是于谦,一个是张煌言,张煌言是在南明时期,明朝已经被清朝干掉了,在南明时期,他死命抵抗清朝,一路跟清朝周旋,打仗20多年,最后没打过,张煌言没有办法,明朝彻底灭亡后,他并没有以身殉国,隐居起来了,到康熙年间被找出来,在杭州被俘之后被杀掉了。明朝两个忠义之士:于谦和张煌言,加上岳飞,三个人联合起来被称为“西湖三杰”。这三个人都和浙江杭州有点关系,张煌言生在宁波,于谦就是杭州人,岳飞遇害在杭州。

(河北逐鹿县地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在,在我左手边这块广袤的地方,有一个县,是河北的涿鹿县。大家应该非常熟悉涿鹿之战,就是黄帝和炎帝,与蚩尤的一场战争。黄帝、炎帝和蚩尤三个人,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华夏民族之所以叫炎黄子孙,就是来自黄帝和炎帝。黎民百姓的黎民,就是来自九黎族,也就是蚩尤领导的部族。在《史记》中专门有一段记载了涿鹿之战,我把这一段给大家稍微读一下。

轩辕之时,神农氏势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这里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黄帝跟炎帝,两个人先打,在阪泉,有人认为也是在涿鹿,但也有人认为在今天山西的运城。黄帝和炎帝打仗,黄帝把炎帝打败了,两个部落合并成一个部落,炎黄子孙就是这么来的。但蚩尤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成者为王败者寇,用在黄帝和蚩尤身上比较明显。蚩尤领导的九黎,是在今天沿海那一带的少数民族。黄帝又跟蚩尤发生战争,地点就是在今天河北的涿鹿县。打了一大仗,黄帝把蚩尤给干掉了,擒杀蚩尤。蚩尤在历史上,就变成了一个反面角色。把蚩尤干掉后,把蚩尤的部落合并进来,中华民族汇聚到一起,占领的地方从相当于今天的关中平原到山西、河南这一带,一直扩展到淮河到长江那一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一次的民族大融合。我们要寻找的祖先,大部分来自于这三股,黄帝的部族、炎帝的部族,蚩尤的九黎族。

我们还有一个成语叫“逐鹿中原”。逐鹿中原的“逐鹿”和涿鹿之战的“涿鹿”不是一回事。逐鹿中原主要来自于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秦失去了他的鹿、他的权力、他的天下,所有人都可以去追逐。这个典故来自于什么地方呢?来自于当初韩信手下有一个谋士叫蒯通,蒯通在背后劝韩信造反,韩信就说刘邦对我这么好,我不能造反,最后就没有造反。后来,在汉朝稳固以后,刘邦非常忌惮韩信,韩信也觉得刘邦不信任他,就有了一点造反的迹象,后来韩信就被吕后抓起来,杀掉了。蒯通也被抓起来了,刘邦就问他,你鼓励韩信造反,我要把你给烹了,把你煮了。蒯通就说你这是不对的,刘邦说你鼓励人造反,我把你烹了有什么不对?蒯通就说了这样一句话:秦失其鹿(鹿:比喻帝位),天下共逐之。秦朝丢掉的帝位又不是你刘邦一个人的,每个人都可以去抢,韩信作为其中一个,难道就不能抢吗?后来刘邦就原谅了蒯通。

好的,我们现在已经拐向去大同的路上了,刚刚经过隶属于张家口的宣化。宣化今天是张家口的一个区,但有张家口之前,宣化是真正的军事重镇,是明朝九个边塞重镇之一,宣化的历史远远早于张家口。

张家口是怎么来的呢?整个明朝长城,要跨过河流,就要在长城留下口子,凡是长城经过留下口子的地方,就要起一个地名,叫什么什么口,比如喜峰口、古北口,都是因为有河流从长城下面通过。张家口有一条河叫清水河,穿过长城,当时这个地方没有什么人家,边上有一农户姓张,那就把这个地方叫张家口吧。张家口后来怎么变成一个城市的呢?因为宣化这个地方,是军事重镇,张家口又是一个通道,草原民族从北往南,那里留一个口子很危险,宣化离张家口还有二三十公里,出了事派军队过去来不及,没有办法就在离开口子两三公里的平原地带,就是今天张家口城市所在地,设立了一个军事基地,这个军事基地慢慢变成了一个小镇,变成了一个小城。张家口真正起来是在民国,民国时这个地方不叫河北省,也不叫内蒙古自治区,而是河北省的一部分和内蒙古自治区一部分合起来叫察哈尔省,察哈尔省的省会就放在了张家口。一个省会即使是一个小城,也会因为变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很容易变大,有了这样的机缘,才有了今天的张家口市。

在国际上,一个小城甚至一块荒地变成大城市的例子比比皆是,就是因为它变成了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比如美国的华盛顿,本来是在波多马克河边上的一块荒地,当时美国定首都的时候,有的要放在费城,有的要放在纽约,最后大家争执不下,干脆找一块空地建首都算了,就是今天的华盛顿,所以叫华盛顿特区,不属于哪个州,是一个独立的区域。还有巴西的首都本来在萨尔瓦多,发展空间不大,就在大草原上建立了新的首都巴西利亚。还有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也是悉尼和墨尔本争执不下,干脆在中间地带,新建了首都。

张家口由一个小小的口子变成军事要塞,后来机缘巧合设立察哈尔省,要找省会,就找到张家口这里,又有河、又有长城,就把张家口变成了省会。今天的张家口,不仅在中国有名,在世界也有名了,因为冬奥会就是在张家口办的。在张家口往北有个地方叫崇礼,崇礼原来也是一个什么也不是的地方,设立了察哈尔省有了张家口市后,往北走把几个地方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县叫崇礼,崇尚礼节的意思。崇礼这里很适合滑雪,在北京周围第一个比较大的滑雪场万龙滑雪场,就建在崇礼。由于万龙滑雪场非常成功,周边就建了很多滑雪场,万龙、云顶、太舞。太舞滑雪小镇大家都看过我的直播,现在很多人叫我东方飞俞,就是因为我在太舞滑雪小镇滑雪,直播时网友送给我的一个称呼。

(河北省张家口崇礼县滑雪场。)

2022冬奥会的组合,就是以崇礼的滑雪场为基地,加上延庆的滑雪设施,再加上北京城里的滑冰和滑雪设施。世界上难得在不怎么下雪的地方开冬奥会。由于冬奥会的机缘,张家口就走向了世界,崇礼变成很有名的地方。由于冬奥会的带动,崇礼已经建成一个非常完备的滑雪旅游度假中心,从北京坐高铁到崇礼只要55分钟就到了。从北京开车到崇礼三个小时,京礼高速是专门为冬奥会做的高速,高速设施非常的完备,大家以后有机会可以到张家口的崇礼滑雪场滑雪,可以首选太舞滑雪场,这是新东方有股权的滑雪场。我每年大概会在崇礼的滑雪场滑一个礼拜,如果你来,也许我们可以偶遇。

讲了张家口和宣化后,马上到大同了。这沿线从大同往北再到呼和浩特、再到包头,有一座著名的山脉,大家知道吗?对,阴山山脉,这是在中国历史上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的山脉,基本上是农耕和草原的分界线。在农耕民族强大的时候,基本以阴山山脉为界,山脉的南边就变成了中华帝国的版图,南面叫漠南地区,沙漠南边;北面是漠北地区,阴山变成了很自然的天然屏障和分界线。中国有很多关于阴山山脉的诗歌,比如《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今天在阴山下面,过了呼和浩特还有一个地名就叫敕勒川,就阴山下,天似穹庐,穹庐是古人住的大帐篷,那时候感觉苍茫大地,天苍苍,野茫茫,很美好的一首诗。大家熟悉的《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间有几句“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里出现了两个地名,一个叫暮至黑山头,今天还在,在呼和浩特旁边的一个山头,应该是大青山的一部分。第二个就是燕山,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不是北京的燕山,《木兰辞》中的燕山就是指阴山。中间还有一句话,关山度若飞,什么意思呢?过了阴山就到了陇山,就是今天的六盘山。陇山通常叫关山,为什么呢?过了陇山就过了大散关,到了靠近西域的地方。

阴山山脉,由于在这里经年征战,变成了一个象征,在草原民族心目中,阴山也非常神圣,有点像祁连山的感觉。大家都知道祁连山,当时霍去病翻越祁连山,拿下了匈奴的核心地带焉支山,使得匈奴流离失所,唱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很悲伤的一首歌。

关于阴山的诗歌,唐朝王昌龄的一首,就是出塞二首当中的一首,大家比较熟悉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就是李广。

中国的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我们把它叫做二元文明,实际上是两个互相激荡、互相对抗但又互相成就的文明。假如没有草原文明,就没有今天中国文明的多样性,也没有中国今天广袤的祖国大地。假如没有农耕文明,草原文明中缺乏一些柔软的、可持续的文化底色,也不可能进步和长久。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互相融合,是一个不断互相激发活力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也有很多痛苦,带来了很多的战乱、很多老百姓的悲伤和痛苦。

但是,放在整个大历史中来看,今天所谓的中华民族的气度、中华民族的包容、中华民族的多样性,都是来自于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互相纠结与融合。农耕民族的好处是稳定,文化传承性非常强,从文字到艺术、绘画、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变得非常精细化,从统治结构来说也非常稳定,中国所谓封建社会的统治就是帝王统治结构,通过科举考试,老百姓也能部分意义进入到统治阶层的士大夫中去,形成了一个超稳定的结构。

草原民族除了游牧以外,最需要的就是衣食住行的物品,光靠吃牛羊肉肯定不行,就有了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的贸易。在和平年代,所有的边境地方都是贸易非常兴旺的。大家可能知道山西有一首著名的民歌《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走西口就是从山西通过雁门关,到杀虎口,再到呼和浩特的一条路径,就是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做贸易的路径。而且再往北走,就跟外国人做生意,尤其是跟俄罗斯人做生意。山西的晋商很有名,之所以晋商起来,最主要的原因是靠草原民族,山西作为一个中间的媒介,商人把内地的不管是茶叶还有其他的草原民族需要的物品,通过山西这条通道来做生意。山西的晋商不断发展壮大,乃至到全国各地,包括到包头、到呼和浩特,现在还有山西会馆。中国的三大商帮,就是山西的晋商商帮、广东的潮汕商帮和安徽的徽商商帮,都是做的全国性生意。

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二元结构,激发了很多活力。在中国历史上,朝代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纯粹的汉民族统治的朝代,长城就变成无比重要,秦始皇建长城就是因为这个。尽管秦国最原始的来源也是少数民族,因为秦国的起源于今天甘肃天水那一带,那个地方古代是戎狄之地,秦人身上是有少数民族血统的,只不过后来慢慢和中原融合。当时在春秋时期的那些国家,是不带秦朝玩的:你是化外之人,你是少数民族。但后来秦朝认真学习,慢慢融入,非常的强大。等到秦始皇打下天下的时候,已经完整地融入到了中原文化,不太愿意再跟草原民族打仗或者打交道了,筑个长城把你挡住算了。到了明朝也是,朱元璋是纯粹的汉民族,而且还是个农民,新建长城,高墙大院把自己围起来,就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雄伟的明长城。

中华民族历史上比较活跃的、疆域非常大的几个朝代,都跟少数民族有关系,比如元朝,根本就不需要长城,明显是把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结合起来,元朝由于没有迅速地把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二元结构建立起来,歧视农耕文明,寿命就比较短。到了清朝,尽管也压迫中原民族,尤其是汉民族,“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对于不服者进行残酷的镇压,以至于我的家乡江阴,在抗拒清朝统治入侵的战争中,整个江阴十多万人,最后英勇抵抗,干掉清兵6万人,全城只剩下了几十人活了下来。中国历史上三大抗清历史事件,一个是扬州史可法,一个是江阴,一个是嘉兴,都是非常有名的抗清故事。

在统治过程中,清朝学会了一个本领,既强势要求大家开始学习和遵循清朝的习俗,但同时他们也高度地介入汉文化,从康熙开始,康熙、雍正、乾隆的汉文化水平多高啊!不光是接受,甚至带有崇拜心理,他们既保留了草原民族的特点,又高度接受汉文化,形成了非常稳定的二元结构。这就是为什么清朝的历史尽管受到了西方打开大门的冲击,依然持续了二三百年的主要原因。元朝完全不接受汉文化,甚至要把农耕文明改成草原文化,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知识分子叫臭老九,就是元朝弄出来的,科举考试都不让考。但是元朝也有好的一面,草原民族比较奔放,不让你科举考试,或者不让你当官,知识分子干什么呢?元朝喜欢玩,民间文化就发展得非常迅速,不能考科举了,知识分子就写剧本。中国的戏剧文化来自于元朝,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就来自于元朝。不让你们当官,你们在下面写写戏,老百姓之间开心的事。元朝就变成了中国戏剧发展最迅速的一段时期。

我们快到大同了。讲到大同,有两个最著名的事情:第一个是,大同是北魏的都城,当时不叫大同,叫平城。第二个就是公元前200年的时候,在大同旁边发生了白登山之围。公元前200年左右,刘邦被冒顿单于围困在白登山,白登山今天的名字好像叫马铺山,不知道为什么改,应该恢复到白登山。当时匈奴的首领叫冒顿单于,冒顿单于领兵攻打太原,太原的守卫将领叫韩王信。请记住这个韩王信跟韩信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但他也是一名悍将。受胯下之辱的叫韩信,这边的是韩王信。冒顿单于来打太原,韩王信打不过,就投降了匈奴。合入匈奴后就掉头攻打刚刚成立不久的汉帝国。刘邦带着汉朝的大军,一直从关中地区,相当于今天西安那一带,延着山西往上走,打到了今天雁门关这一带。

当时冒顿单于就用计,想把刘邦的部队引兵深入到草原地带,假装打不过刘邦,用老弱病残的士兵跟刘邦对峙。其实刘邦还挺谨慎的,不断派探报到前线去侦查,结果返回来的消息都是冒顿单于不经打,也没有多少军队了,我们赶紧打吧。刘邦就带着自己的军队一路向前,尽管当时有很聪明的谋士告诉刘邦不能这么轻举妄动,但是刘邦不听,只带了很少的一部分部队。他本来带着30万大军,但大军行进速度比较慢,刘邦急于把冒顿单于打败,结果就被冒顿单于围困在白登山,一直围困了整整七天。怎么没有把刘邦消灭呢?民间故事,包括正史都是这样说的,当时刘邦的谋士陈平说没有办法了,我们只能去贿赂冒顿单于的老婆阏氏,于是陈平就拿着金银财宝,和阏氏说,如果刘邦没有了,很多美女会落在冒顿单于的手中,你就惨了。于是,在阏氏的劝说下,冒顿单于解围一角,刘邦突围出去与主力兵力会合,逃走了。

其实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贿赂了冒顿单于的老婆,送了礼物,就把刘邦给放了。作为一个草原大将,冒顿单于是有名的凶残,他怎么可能简单听老婆几句枕边风就把刘邦放了呢?其实,刘邦被围困的军队还是有战斗力的,后续的大军也挺进过来,如果两边合围,倒过来把冒顿单于包围在中间就很危险了,所以冒顿单于认为不能这样死扛,他想的是我放你一条路,等你跑出来的时候,我再趁机把你干掉。没想到刘邦在撤退的时候,有条不紊,将军护卫,前后保护得非常好,让冒顿单于没有任何对刘邦下手的机会。刘邦当了皇帝后,屁股还没坐热,就差点被冒顿单于干掉,终于化险为夷,退到长安。从此以后,刘邦,包括刘邦后面的子孙,汉文帝、汉景帝都不敢随便跟匈奴开战了,一直到汉武帝才报仇雪恨了。

冒顿单于很有意思,他留下很多故事。大家知道有一个词叫鸣镝箭,就是带着响声的箭,怎么来的呢?冒顿单于的父亲不喜欢他,就把他作为人质放到月氏国,他希望借别人的手把这个儿子干掉,没想到他就跑出来了,又跑回了家。从此以后冒顿单于对他父亲深怀仇恨,带着自己的亲信开始训练,他的箭都是带响声的,叫鸣镝,他射向哪里,他小兄弟的箭就必须同时射到哪里,如果不跟着一起射的,就干掉。他把箭射向他最喜欢的战马,人家一看他那么喜欢这个战马,我怎么能射呢?万一他不高兴怎么办呢?结果没想到没向战马射箭的士兵都被冒顿干掉了。后来他又把箭射向自己的爱妃,他最喜欢的女人,底下又有人不敢射,又被干掉了。这时候他手下的所有人都明白了,冒顿自己的箭射向哪里,所有人的箭必须射向哪里。当冒顿和他父亲见面的时候,他把箭射向他父亲,他手下所有小伙伴的箭都射向了他父亲,把他父亲射得像刺猬一样。这就是冒顿单于最有名的故事:鸣镝射父。

冒顿单于还有一个故事,调戏吕太后。刘邦死后,冒顿单于觉得我可以给吕太后写一封信,向她求爱,说你老公也死了,我在草原上也是一个人,你一个人孤单,我们两个就在一起吧。吕太后收到信以后勃然大怒,刘邦底下的老将们还在,群情激奋,说要带着10万军队踏平草原。但吕太后尽管是个女人,还是有很深的战略意识,她觉得凭着汉朝当时的实力,委曲求全更好,就给冒顿单于回了一封信,说我人老色衰不行了,我有一些漂亮的宫女,我把她们送给你,我就算了。同时送上很多礼物,求得了匈奴和汉朝之间短暂的和平局面。

(李广,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

后来匈奴开始分裂,汉朝又赢得了短暂的文景之治,钱多得不得了,以至于串钱的绳子都烂掉了。这时候出了一个汉武帝,雄才大略,是一个没事就想打架的人,手下刚好有卫青、霍去病、李广这一批人,就一直打到今天的阴山北面,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而还。此前,霍去病翻越祁连山,把匈奴的老巢祁连山和焉支山,以及焉支山周围的草地、草场一锅端了,迫使匈奴往西往北迁移一千多公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随后,汉武帝设立了河西四郡,武威、古代叫凉州、张掖、酒泉、敦煌,以这四郡为基础,一直往西打下了整个西域几十个国家。

但是,汉武帝由于喜欢打仗,尽管雄才大略,中国古代的财力根本跟不上,打仗的钱就不够了,就横赋暴敛,结果失信于民,老百姓压力大了,他还把官僚贵族给得罪了,因为他没钱了,知道这些官僚贵族手里有钱,就要求这些人把钱拿出来,形成了告密制度,让官僚集团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失。最后国力枯竭,到汉武帝年纪大的时候,还写过罪己昭,觉得自己一个人为了打仗把国家的实力给弄空了。这些战争,实际上直接导致了西汉后半期各种混乱,因为没钱了,老百姓变得很苦,就开始各种造反,给了王莽篡权的机会,王莽本身又是一个伪君子,管理国家一塌糊涂,最后就有了东汉刘秀的兴起。东汉的实力肯定不如西汉,但东汉也出了一个著名的人物,班超。班超征西域据说只带了几十个人,就把在西汉后期已经丢掉的几十个西域国家全部给弄回来了。这是西汉、东汉和西域以及草原民族打交道的故事。

现在我们再讲最后一个故事,今天直播就结束了。

北魏是怎么来的?得从三国讲起。三国之后是魏统一了中国,就是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操尽管自己没篡权,但是他的儿子篡权了,把东汉给弄掉了。后来灭了蜀国,把刘阿斗弄到了自己手下,又灭了吴国,获得了暂时的国家一统天下局面。但是魏国养了一个人叫司马懿,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到司马昭这一代,魏国本身变得很弱了,曹操的子孙也没有什么大出息,到曹丕以后一个不如一个,司马懿就起了这样的心,想把魏国取代了。到了司马昭,大家都知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就把魏国取代掉了。

为什么魏国以后叫晋国呢?和山西的晋,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当时司马昭被封为晋国公,晋国公管辖的一部分跟山西有关。被封成什么公,他如果创立一个朝代,就叫什么朝代。所以魏国公曹操,就叫魏国,司马昭封为晋国公,所以叫晋国。唐朝怎么来的?因为李渊被封为唐国公,在古代山西这边有一块地方就叫唐,李渊成立朝代后,就叫唐朝。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西晋自残被灭后,晋国王室的一些后代到了长江以南,在北边五胡乱华已经搞得乱七八糟后,在长江南边成立了偏安政权叫东晋。

简单讲,晋朝出现了八王之乱,使整个国家变得乱七八糟,司马昭以后,整个家族的暴力就没有停止。为了互相争权夺利,形成了八王之乱,西晋就把自己给搞掉了。由于已经没有任何实力了,草原民族长驱直入,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五胡乱华。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族、羌族、氐族这些少数民族,实际上有几十个,一股脑全部来到中原地区,搞得乱七八糟,乌烟瘴气。五胡乱华之间,有一族鲜卑族,就是后来隋朝、唐朝的统治者。我们现在常常把李世民当作汉族来对待,其实他在血统上应该算是鲜卑族,唐朝之所以能跨越长城,把草原和中原,就是农耕民族和草原民族融合在一起,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就是因为唐朝的统治者特别理解草原民族是怎么回事。某种意义,他们是从草原上走下来的民族,凡是懂得草原的统治者,综合国力都特别强大,比如唐太宗,当然清朝就不用说了。凡是不懂的,国力就会被不断削弱,宋朝、明朝都是这样的状态。

五胡乱华以后出现了十六国,由所有的胡人前前后后建立了远远不止十六个国,多个时候达到几十个,大家割据政权。十六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国家叫前秦,前秦的领导者叫苻坚,他是一个非常有战略能力的人。他一方面把五胡乱华的十六国几乎全部整在一起了,但不同的少数民族,面和心不和,苻坚应该用更长的时间来整合人心,形成一个稳定的统治结构,再慢慢图谋把东晋弄下来。但他急功近利,觉得自己有几十万大军,拼凑起来跟东晋作战,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结果没想到谢家子弟打败了苻坚的军队,败军一泻千里,苻坚再把大家聚拢起来已经不可能了,又变成了四分五裂的状况。

十六国以后就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南朝在东晋以后就进入宋齐梁陈四个不同时期的四个不同的国家。在北方,最初就是北魏。北方苻坚以后,又变成一团乱七八糟的局面,最终把乱七八糟整合起来的就是北魏,北魏跟我们今天去的大同有,密切的关系。

北魏怎么来的呢?前身叫代国,当时的十六国之一。今天山西还有代县,是汉文帝刘恒的龙兴之地。苻坚厉害的时候,把代国给灭掉了,但把代国的人留了下来。当时留下的代国国王的后代叫拓跋珪。淝水之战以后,苻坚的军事实力和声望一落千丈。拓跋珪长到15岁,周围也有一群拥戴的人,就以15岁的年龄带着自己的子民开疆拓土,成立了魏国,他本意是想继承曹操的魏国,证明自己是正统,后来历史上就管他的国家叫北魏。他的军事实力和指挥才能相当强大,竟然差不多统一了整个中国的北方地区。

统一北方地区后,拓跋珪相当于北魏的开国皇帝,就决定迁都。原来他的都城在呼和浩特那一带,决定把都城迁到平城。当时平城还是一个小城市。当时有两个都城的选择,一个是邺城,就是今天的临漳,在漳河水边上,是曹操和曹丕的老据点,当时已经在北魏的手中。后来为什么选择平城?大概的原因就是觉得草原民族一下子迁到中原内地,邺城是中原的核心地带,觉得从生活方式到习俗都不太一样,很多人也不愿意迁过去。所以,最后决定放在平城。

(北魏疆域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魏有一个特点,他们很接受汉族文化,到拓跋珪以后,拓跋焘进一步统一了南北。大家可以看一下地图,这里一片就是北魏,这里是大同,也就是平城,下面就是南朝时候的宋齐梁陈的齐国。北魏继承了佛教的优良传统,当北魏把凉州,就是今天的武威到敦煌那一带,叫后凉,灭掉以后,当时凉州那边的佛教极其发达,鸠摩罗什当时就住在凉州,今天在武威还有鸠摩罗什寺,就把大量的佛教徒以及开凿石窟的人,拉到了平城。从那个时候,北魏整个欣赏佛教,后来到了拓跋焘,还有一次短暂的灭佛运动,因为大家对佛教太尊重了,年轻的青壮年都去当佛教徒,就没有人打仗了,加上道教一挑拨,拓跋焘一生气,就来了一场灭佛运动,所有的佛教徒都要还俗回家,参加军队。

(佛教传播路线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为大家对佛教根深蒂固的认同,所以到了魏文成帝,重新回归佛教,开始开凿云岗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跟北魏都有密切关系。敦煌的莫高窟还有天水的麦积山石窟,也有很多是北魏开凿的。实际上佛教是从西往东的路线,真正开始传播是印度的阿育王时代,和秦始皇时代差不多同时。阿育王派了无数的佛教徒,到全世界传播佛教,其中的一路沿着印度的西北角,犍陀罗地区,经过今天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到了中国的西域地区。佛教本来是不做塑像的,但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开始了塑像和雕像,刚开始是各种胖瘦的形象,但后来逐渐丰满,有了今天你看到的佛的形象。

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那尊大佛非常雄壮,后来被炸掉了。犍陀罗文化受到过希腊文化的影响,当时亚历山大东征,打到了这个地方,把希腊雕塑文化带了过来,所以你今天看到的佛教雕像和塑像,有很多希腊雕塑的影响在里面,也有东方的手法在里面,统称犍陀罗艺术。从印度经过犍陀罗地区再传到中国的佛教,就开始了一路的石窟艺术,从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到莫高窟、炳灵寺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等,随着时间的不同,人物形象也有一个从西方形象逐渐汉化为中国人形象的过程。你今天去看莫高窟的塑像,很多是少数民族的形象,包括从服饰到表情。但到了北魏的时候,尤其北魏之后,佛教艺术就开始了汉化,云冈石窟的那些佛像,已经有很多汉化的痕迹了。

魏孝文帝拓跋宏超级汉化的鲜卑人,他跟着奶奶长大,这个奶奶无比喜欢汉族文化,以至于给魏孝文帝带来了重大影响。他上台后,觉得平城在草原地带,很落后,大家对汉文化不那么接受,他就想方设法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鲜卑人都不愿意迁,他只说带大家去洛阳玩一玩,结果到了洛阳以后就再也不走了。魏孝文帝的汉化做得特别的过头,不允许鲜卑人再姓拓跋,必须穿汉服不能穿胡服,凡是姓拓跋的人都要改姓元,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元宏。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到大同了。下午一点,我和董宇辉在云冈石窟门口等你,开始直播后,会有真正的专家来给你们讲大同,讲北魏,讲云冈石窟,讲佛教在中国的流转。

今天我的沿路直播,就到这里为止,中间讲解的历史知识,难免会有错误,请多多包涵。再见!

声明:本站所收录作品、热点评论、图片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所有图文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