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缓缓落下帷幕,相关数据全部揭晓。悬殊的各省(区、市)报送商品数量,悬殊的各省(区、市)获奖数量,悬殊的创新商品数量,悬殊的参赛商品品牌知名度,让人们在为中国特色旅游商品不断进步而高兴之余,又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感伤。通过参赛商品可以看出,在国家高度重视旅游消费的环境下,旅游产业的最短板、最弱项——旅游商品,仍然在不均衡、不充分地成长。许多老问题仍然存在,许多新问题正在成为老问题。
成绩不突出的省(区、市)的普遍特点:一是或上、或下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省级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市、县不积极;有的省级主管部门不重视,不积极,市、县干着急,商品送不上来。二是企业不了解旅游商品的特点,误以为旅游商品就是低档工艺品,就是换了新包装的质次价高的食品,就是随便贴上图案的日用品等。一些省市选拔商品时出现理念上的误差,很多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商品没有选送上来。三是旅游商品的管理者、经营者、开发者自以为是、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心浮气躁。所有问题都显示在参赛商品上,表现在成绩上。更可怕的是这些问题最终都将显示在当地旅游商品的发展上,表现在最终的旅游购物数量上,直接影响旅游购物消费,影响旅游总收入,进而影响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
也有不少省(区、市)成绩突出,其普遍特点:一是省级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市、县积极选送作品,行业协会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度非常高,从上到下齐心协力共促旅游商品开发。二是部分企业了解旅游商品的特点,针对旅游商品市场的开发思路清晰,目的明确。三是旅游商品的管理者、经营者、开发者虚心求教,不断学习,踏实务实,敢于创新。海南省作为全国人口最少,陆地面积最小的省份,却因为具有这些优势,在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上,连续几年获奖数量都名列前茅。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特色旅游商品开发中的一些新问题也逐渐成为老问题:
一是地方特色物产资源的深度开发还处于萌芽阶段
最容易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是利用当地特色物产深度开发,辅以地方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但由于缺乏整体的特色物产产业链的引导,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各地的特色物产还处于原料级开发、粗加工阶段。深加工并不难,本次大赛中陕西省利用娃娃鱼,海南省利用鹧鸪茶开发的化妆品系列深受评委关注,均获金奖。
二是找不到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的创新点
简单模仿仍然较多,尤其在本次大赛的纪念品、玩具、日用陶瓷、纺织品等类别尤为突出。只是简单换个图案,毫无新意的冰箱贴;只是简单换个面孔,毫无新意的玩偶;只是简单换个贴纸,毫无新意的茶具、餐具;只是简单换个图型,毫无新意的丝巾……这样的产品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特色旅游商品的创新点其实可以很多,江苏省用盛开的茉莉花概念制作的茶具;甘肃省用博物馆文物概念制作的各种纪念文件夹;吉林省用扎染和朝鲜族染织工艺结合制作的金达莱花抱枕让人眼前一亮,得到众多参观者的好评。
三是旅游工艺品发展速度越来越慢
国内的旅游业兴起时,旅游工艺品是旅游商品的主力。随着加工制造业水平的提高,工业化的旅游日用品成为主流。虽然旅游工艺品销售总额在上升,但其在旅游商品中的占比在下降。从参赛商品看,一方面,一些旅游工艺品制造企业和个人越来越依赖用机械进行生产加工,产品呆板、生硬,缺少自然美,缺乏灵气。另一方面,手工制作的产品又过于粗糙,缺少设计、缺乏美感。近些年来,标价虚高,名不副实、自吹自擂、难以打动旅游者的旅游工艺品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旅游工艺品类几乎成了鸡肋。长此以往,旅游工艺品将成为扶不起的阿斗,自毁前程。旅游者对其认知度越来越低,旅游工艺品的市场将越来越小。
四是特色旅游商品品牌缺乏整体打造
经过多年努力,旅游商品商标注册量大增。从本次大赛看,已经注册和正在注册商标的特色旅游商品几乎占到100%。但注册商标只是品牌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主色调、主图形、主造型等主要的视觉传达系统还很缺乏。以至于工作人员一不小心就把两套不同商标的参赛商品搞混了。每件商品都要认真看商标才知道是哪一套里的商品。视觉传达系统的千篇一律,将影响旅游者对品牌的认知,影响特色旅游商品品牌的打造和推广。
特色、创新、工艺、品牌是特色旅游商品发展的四大关键因素,密不可分。虽然在各种旅游博览会上,旅游商品都不是名义上的主角。但细看这些冠以旅游的展会内容时,各种形式的旅游商品的展位最多,最热闹,最受参观者的欢迎。说明旅游商品早已是旅游产业不可或缺的主角。
无论是旅游者中的访客,还是游客;团队游客,还是自助旅游者;在旅游中购买特色旅游商品早已成为旅游消费的一部分。各地应该高度重视特色旅游商品发展,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当地物产和文化等资源深入开发,不断从功能、口味、器型、工艺等角度进行创新,永远坚守货真价实、质量第一的原则,塑造自身品牌,务实发展特色旅游商品,才能让经济更加发达,让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摄影:张诗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