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回老家,我是不会想起皮影戏的。

绞尽脑汁想起的,他也终不过是一副皮囊

一块白布或者一盏微弱的灯。

老家东桥,是皮影戏主要传承地。

两百多年里,这片故土上有多少吹拉弹唱的艺人

游走在草水河畔和深山里,

以虚幻的影像和温暖的情感,

感化着一代代故土的乡亲。

老家皮影戏的魅力,源于它在地域上

与湖南攸县相邻,两地方言俚语杂交为一种地方独有的白话,

而两地民间音乐小调

又糅合了赣湘地区江南唱腔的特色,

形成念白风格独具、唱功粗狂高亢的特点,

有着浓厚的乡土韵味。

然而,上世纪90年代,老家就已经不兴皮影戏了,

后来听说的诸如“早早端着凳子等待皮影戏”、

“全村人围在大礼堂看皮影戏”的场景,

于我都是“镜花水月”般的存在。

当朋友邀请回老家看皮影戏时,我还是有些忐忑。

这固然有一种怕自己满心期待会落空的情绪;

但更多的还是作为一个生命中

前二十年都不曾离开过故土的自己,

竟然不曾留有关于故乡皮影戏的点滴记忆,

这让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失忆的人。

前往界头村的永发民间皮影戏演艺团,

接待我们的是皮影戏传承人丁永发。

丁家学皮影戏已有四代人,共7人,小的5岁。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需求越来越大,

再加上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皮影戏才渐渐又回归大家的视野。

兴致来了,丁永发答应给我们表演一段。

他搬出几个古旧樟木箱,在自家的厅屋里,

用白帐围出长方形的戏台。

他把一个个皮影整理好,

有的戴上虬髯,有的配上武器。

点燃一束香,朝大门方向三鞠躬后,

才开始真正的表演。

只见他在皮影人的“脚”、“手”

连接上不短不长的小木棍儿,

手握小木棍儿,双手灵活地舞着皮影人儿,

薄薄的皮影在丁师傅的手上,

原本造型各异、情态神韵各有千秋的皮影人物

越发显得活灵活现,或横刀立马,

或亭亭玉立,或羞涩文静,

连打盹酣睡、挥笔弹墨这样的微妙动作

都一一跃然在眼前,再配上跌宕起伏、细腻优美的唱腔,

真可谓是“戏中有戏,画中有戏”,

看得我们无不拍手叫好。

丁师傅休息间隙,我们都迫不及待地冲向幕布后面,

想一睹“真容”。那一个个栩栩如生、色彩斑斓的皮影人,

用牛皮制成,每个都由头、上身、下身、

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

并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

给人物上色,在人物的脖领和两手端处套上小杆子,

表演者便是通过控制这几根小杆子

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皮影最早是用纸糊裱成衬壳,

再用薄牛皮雕刻而成。

这些小巧玲珑的皮影人,滑滑的,

虽然薄,却结实。

为了将这门老手艺发扬光大,

丁师傅还自编了《老阿姨(龚全珍)故事》、

《科技种田》等新剧目,

让年青人也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更可喜的是,前些年老家的皮影艺术团

凭借一出皮影戏《杨宗保破阵》,

还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银奖。

我想象着——夜幕降临,

戏台子灯光明亮,锣、鼓、镲声声入耳,

影匠们摆好皮影人儿,台下坐满了观众,

一场令人期待的皮影大戏徐徐拉开序幕……

美丽萍乡

秦巴美好江山,携手与您共创美好生活!

声明:本站所收录作品、热点评论、图片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所有图文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