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自1999年回到祖国的怀抱,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在这20年里,澳门经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很多的国人也选择了澳门作为自己的旅游目的地。
澳门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和文化,也正因如此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来到澳门,品味它的历史,感受它的沧桑,欣赏它独具特色的美。
今天我将用镜头带领大家走进澳门几个代表性的景点,寻觅它的历史,感受它的现代,领略它的美。
澳门的大三巴可谓称得上是澳门的标志,澳门的象征。大三巴是1580年竣工的圣保禄大教堂的遗迹,坐落于于澳门大巴街附近的小山丘上,处在澳门的闹市区,是当时东方最大的天主教堂。1835年,圣保罗教堂被一场大火烧毁,仅残存了前壁部分。因为它的形状与中国传统牌坊相似,所以取名为“大三巴碑坊”。
玫瑰堂正名为玫瑰圣母堂及圣多明我教堂,距离大三巴很近,步行也就十五分钟,教堂内供奉玫瑰圣母,故名玫瑰堂,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教堂于1587年由西班牙圣多明我会所建,由于起初只由木板搭建,所以华人称之为“板樟堂”,直至17世纪方改为砖石的结构。1874教堂因火灾而重建,整座教堂建筑富丽堂皇,其巴罗克建筑风格的祭坛更是典雅精致。教堂旁的“圣物宝库\"收藏了三百多件澳门天主教珍贵文物。
澳门特别行政区议事亭前地旁边有一座关帝庙,当地人叫三街会馆。是早期澳门华人商家的议事场所。 “三街”指澳门最早的三条街道:营地大街、关前街和草堆街;“会馆”则由三条街道的商行组成。初设时为商人议事的场所,商贾们在此联络感情、沟通商情,也是清政府发布公告的重要场所。日子一久,三街会馆成为澳门华人的议事场所;而后来的澳葡政府也以会馆作为联系华人的唯一机关。
圣老楞佐教堂早年建成的时候,因为它靠近码头,所以教堂内立有风信旗杆,是葡萄牙人决定是否出海的重要指标。《澳门记略》载:“西南则有风信庙,蕃舶既出,室人日跂其归,祈风信于此。”所以这座教堂也被俗称为“风信堂”。后来,因广东话中“信”“顺”同音,也许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吧,“风信”转为“风顺”,而“风顺堂街”和“风顺堂区”也因此得名。
圣若瑟修院及圣堂位于澳门岗顶前地,被称为“小三巴”,是耶稣会会士于1728年创办,与修院毗连的圣堂则于1758年落成。圣若瑟圣堂连同已坍塌的圣保禄教堂是中国罕见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主祭坛供奉圣若瑟像,左右两侧祭坛则供奉耶稣及圣母。这里还常年展出各种宗教文物精品,是不能错过的景点。
位于澳门岗顶前地前有一座古老的剧院,名为岗顶剧院。它被认定为中国第一所西式剧院。岗顶剧院在1860年由澳门的葡萄牙人集资兴建,以纪念葡萄牙国王伯多禄五世。建成初期只建成主体部份,其后1873年再于入口正面加建柱廊、拱廊及新古典主义的三角楣。昔日为澳门葡萄牙人的大会堂和土生葡人聚会之地。
疯堂名字的由来当然与这段历史有关。在1568年澳门首任主教来到澳门,当时正值麻风疫症盛行,主教便在这里开设麻风病院收留和医治病人,并在旁边建了一座简单的木教堂,尊奉圣母望德。当时人们由于都把麻风病人视为怪物和疯子,对他们十分的抗拒,因此把这里称作疯堂区、疯堂斜巷,甚至发疯寺。但是现在作为博物馆供游人参观。
澳门有一座“荣禄大夫第” ,里面曾经居住的人极具传奇色彩,他就是郑观应,这里也被成为郑家大屋。他是提出要承办世博会,主张办世博会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人。郑家大屋大约建于1881 年,澳葡时期称文华大屋。位于澳门龙头左巷,面对阿婆井前地,建筑范围约4000 平方米,是一岭南风格民宅,郑家大屋还充分的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特色。
澳门科学馆是时任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在发表《澳门2002年度施政报告》后开始建设的,主要是要培养澳门青少年的认识及推广以及冀望提高澳门居民对科技普及,由世界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
位于澳门路环的圣方济各圣堂,是由圣方济各在400多年前随传教士从日本到达中国南部沿海,于1928年主持修建了“圣方济各圣堂”。圣堂不大,形状为巴洛克式建筑特色,从门口向外看,教堂前面的广场地上是用石子铺成的波浪图案,是最传统的葡国建筑风格。圣堂的外观为白色,窗户为椭圆形,有一座钟楼。
位于凼仔岛的龙环葡韵住宅式博物馆,是五幢葡萄牙式住宅为主的博物馆。旁边的上坡上就是澳门男女结婚登记处,很多人在此结婚登记后就步入旁边的教堂举行婚礼。这里也是澳门极富代表性的景点之一。
望厦炮台位于望厦山,望厦炮台初建于1849年,1864年到1866年重新修建。望厦炮台由澳门总督亚马留负责监督兴建,是为葡萄牙在澳门实施殖民主义之后第一座兴建之炮台。昔日是澳门重要的军事防御据点之一。
新濠影汇可以说是澳门新区的代表建筑,它位于澳门路氹地,毗邻连接中国内地横琴岛的莲花桥口岸。新濠影汇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高悬空中130米的“影汇之星”,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的8字形摩天轮。
澳门是个迷人的地方,充满神奇的地方。从澳门塔向四周望去,澳门老城区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