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旅游业现在面临的问题

2011年1月10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第三部)——2010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1年发展预测》。蓝皮书认为,中国旅游业虽保持增长态势,但发展也带来五大问题。   蓝皮书分析,中国旅游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面临五大突出问题:一是政策效应还未完全显现。社会对旅游业的认识仍然不足,关于如何建设“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还未得到有效破解,局部出现旅游投资过热、盲目攀比国际化等新问题。二是市场主体发育滞后。一方面缺少龙头企业特别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活力严重不足、创新乏力,旅游企业距离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尚有差距。三是产业结构待优化。旅游产业链较短,一些地方旅游业发展中门票经济占较大比重,旅游业产业融合需进一步深化,地区间旅游业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四是目前中国散客服务体系滞后,针对散客市场的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五是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频发,为旅游安全敲响警钟,需更加重视旅游安全问题。  目前,中国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长效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基础。但是,实践中,除了蓝皮书所述的五个表象问题外,就现实来讲,中国旅游业普遍存在三个核心问题:那就是旅游行业的导向机制僵硬化、产业链条单一化与旅游形象低端化三个自身问题。

二、当前世界旅游业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过去60年来,世界旅游业发展一直长盛不衰,期间虽然也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推动世界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三个:一是各国经济快速增长及与其相关的国民收入稳步提高,使人们有能力支付价格不菲的旅游旅行费用。比如,目前在欧洲,一个月收入4,000~6,000欧元的中等收入家庭,可非常容易地到亚洲、非洲旅行。每人每次旅行的平均费用大约为2,000欧元,比月收入还低。现在欧美有些家庭每年的出境旅游已成为习惯。二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巨大进步,使长途旅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大缩短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使“地球村”的理念成为现实。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宽体喷气式飞机的发明、家用小汽车的普及和高速铁路的广泛运用。三是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人权、民生状况的不断改善,使人们可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用于旅游旅行。以发达国家中每周工时最短、一年带薪假期最长的国家法国为例,从1919年起每周法定劳动时间为48小时,1936年起减为40小时,2000年起实行每周35小时工作制;除了每年法定的节假日,一年带薪假期1936年是两周,1956年增加到3周,1968年4周,1981年起增加到5周。也就是说,法国人每年大约有5个月不用工作。北欧其他一些国家也是大同小异。美国人已有1/3的休闲时间,2/3的收入用于休闲,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休闲度假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休闲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形态。
纵观60年来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突出特点和发展态势。
一是旅游业增长高速、持续、稳定,没有哪一个行业可与之相提并论。有学者研究表明,就全球旅游者数量而言,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基本每隔十年就会翻番,从1950年的2500万人次增加到2000年的6. 7亿人次;从2000到2010年的最近十年中,由于旅游者基数不断增加,增速有所放缓,但十年中仍然增加了2.7亿人次,到2010年达到9.4亿人次。就世界旅游业收入增长速度而言,过去60年中年平均增长率为6.9%,也基本是每隔十年左右就会翻番。其中,从 1950 年到 1960年的第一个十年,年均增长率为 10.6 %;依次第二个十年为9.1 %,第三个十年为5.6 %,第四个十年为4.8 %,第五个十年为4.3 %,第六个十年为6.5%。对比分析可见,世界旅游业收入增速明显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按每十年作为一个周期来测算,通常年均增长率在3%以下)。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国际旅游业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10%以上,旅游投资占投资总额的12%以上。国际旅游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权重可见一斑。
二是世界旅游市场逐步出现分化,呈现“三足鼎立”新格局。从旅游目的地的区域板块划分来看,欧洲和北美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两大旅游胜地,是全球旅游市场的“双雄”。但最近十年来,情况却正在发生快速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轨迹,也打破了原有的旅游市场格局。国际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出现多样化,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已经成为第三首选目的地,从而形成欧洲、北美、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三足鼎立”的新格局。早在1950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所接待的国际游客量不足19万人,到2000年接待的游客量达到了1.12亿人,2010年接近2.0亿人,占全球份额约20%。据预测,到2020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占全球份额将上升为27.3%,超过北美(届时为17.8%),位居世界第二,进一步巩固“三足鼎立”新格局。
如果从国别分布来看,长期以来传统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大国分别是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都是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垄断了国际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占到世界总量的90%左右。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则还要加上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波兰和亚洲“四小龙”国家等新兴工业化国家。这种局面可以用“多极化”或“百花齐放”来描述。比如,在2010年,全球9.4亿旅游人数当中47%来自新兴工业化国家。尤其中国是这一趋势的代表,成为当今全球第三大旅游目的地,2010年接纳旅游人数5600万人。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但从总体看,发达国家旅游业占全球旅游业主导地位的格局在较长时期内仍难以改变。
三是旅游已基本实现了休闲化、大众化和社会化,成为人们普遍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基本权利,世界已经进入“旅游时代”。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的休闲时间与时俱增,恩格尔系数则与时俱减。早在1995年,全世界就有145个国家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其中大多数国家又实行每年5~52天不等的在职带薪休假制。有些发达国家甚至打算实行每周工作4天、每天工作5小时、每周工作20小时,并进一步延长带薪休假时间。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恩格尔系数已降到20%~30%,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大幅度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休闲度假旅游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旅游者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开始选择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和个性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欧美发达国家是休闲度假旅游的发源地。目前,休闲度假旅游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市场方向,世界旅游强国基本也都是休闲度假旅游比较发达的国家。其中,海岛、滨海休闲度假是旅游业的第一大支柱,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成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如在百慕大、巴哈马、开曼群岛,旅游业收入占其国民收入的50%以上。而地中海沿岸、加勒比海地区、波罗的海及大西洋沿岸的海滨、海滩,则成为极负盛名的旅游度假胜地。
四是旅游业与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商务会展等产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特别是与信息化“珠联璧合”,成为跨领域、跨行业的综合性、战略性产业。一是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已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交通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管理信息化、旅游装备科技化。在线旅游预定业务、电子旅游信息、电子签证和电子商务等正在改变旅游业的市场环境,社交网络的广泛应用也在改变旅游业的面貌。有关研究表明,目前全球旅游产品的在线销售额约占总旅游销售额的15%,未来5年,这个比例将上升到25%。人造主题公园则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结晶,如声学、光学、计算机模拟系统等,增加旅游对人的吸引力。二是旅游业与文化体育事业产业的结合成为亮点。文化是旅游产品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不存在的。像奥运会、世博会这样重大的文化体育盛会,既可以为主办国带来强劲的旅游客源和旅游收入增长,又可以传播本国文化、展示文明成果、提升国家形象。三是旅游业直接促进了与其密切相关的酒店业、餐饮业、服务业和百货及奢侈品消费。而且,旅游公司本身也可以成为庞大的商业帝国。如全球最大的旅游企业美国运通公司,资产总额2000多亿美元,有遍布全球130多个国家1700多家营业网点,年收入360亿美元。
二、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世界旅游业上述四个方面的发展态势,同时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依然会继续延续。在此基础上,可以预测,今后10~20年里世界旅游业发展还将呈现以下几个新趋势、新特点。
一是旅游市场进一步细化分化。未来旅游者的旅游目的越来越个性化,旅游机构也越来越重视从更深层次开发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旅游市场更加细化分化,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多彩。除了传统的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商务旅游这三大主导项目和产品外,特殊旅游、专题旅游更有发展潜力,如宗教旅游、探险旅游、考古旅游、修学旅游、蜜月旅游、民族风俗旅游等,将会形成特色突出的旅游细分化市场。而且,观光、度假、商务三大传统旅游项目也将进一步升级。观光旅游在中低收入国家仍将占据第一主导地位,并逐步普及化、大众化;在高收入国家的市场则会逐步萎缩。度假旅游方面,彰显区域文化特色和以生态、绿色、低碳的自然资源环境为支撑的这两类度假胜地,将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流产品。商务旅游方面,则会随着世界经济多极化和经济增长中心、商务热点转移而出现多极化、多元化,欧洲、北美、日本等传统商务旅游重点目的地的地位一时还难以撼动,但也会增加东亚、中东以及新兴经济体等新的商务旅游热点地区。
二是旅游方式更为灵活多变。旅游方式将会朝个性化、自由化的方向发展,各种新颖独特的旅游方式将应运而生。在追求个性化的浪潮下,未来散客旅游特别是中短距离区域内的家庭旅游份额将逐步增加。旅游者在旅游中追求更多的参与性和娱乐性,那些富有情趣活力、具有鲜明特点的旅游场所,那些轻松活泼、丰富多彩、寓游于乐、游娱结合的旅游方式,将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追捧。民族风情、地方特色、游娱结合将成为未来旅游产品设计开发的重要方向。
三是“银发市场”不断扩大。按照联合国现行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是全球性问题,发达国家老年人口占比通常在20%以上,发展中国家的状况稍好但老龄化势头迅猛。在当地社会,老年人是一个有钱、有闲、健康活跃的阶层,对休闲度假和异国古老传统文化比年轻人更感兴趣,必然会是旅游者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近些年来,欧美等高收入国家出现了老人携儿孙辈一起出游的现象。“银发市场”越来越被各旅游接待国所重视,将来将成为世界旅游业异军突起的一个重要市场。
四是旅游安全日益受到重视。旅游目的地的局部战争、地区冲突、民族冲突、宗教冲突、国际恐怖主义、政局动荡、社会不安定和自然灾害、重大事故、传染性疾病等因素,都会打击旅游者的消费信心,从而对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在美国“9·11”事件之后,旅游安全成为旅游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毫无疑问,未来的旅游安全和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稳定和谐,将越来越被旅游机构和旅游者所重视。
五是“绿色旅游”成为一个新动向。各国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日益重视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建设;同时引导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关注和应对全球变暖问题,努力减少旅游活动对自然、人文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比如,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首先提出“生态旅游”这一术语,将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也有将其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目前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西方发达国家首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它们在生态旅游开发中,避免大兴土木等有损自然景观的做法,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旅游接待设施小巧玲珑,并与自然融为一体,住宿多为帐蓬露营,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旅游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再如,韩国观光公社近年出台了绿色旅游方案,开发出多种绿色旅游产品。
三、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现在世界各国和地区更加重视旅游业,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愈益明显。综观多年来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可以获得一些重要启示。
一是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旅游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地位,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美国、法国、西班牙等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中央政府普遍成立集中统一的旅游事务管理部门或多部门参与的旅游政策协调委员会,各级财政增加导向性投入,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开发旅游精品,提高国际旅游竞争力。许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政要亲自宣传本国旅游,甚至担任“旅游大使”,把旅游作为参与国际事务的平台或媒介,积极扩大国际影响力。比如,日本实施“观光立国”战略,韩国提出“国民观光职业化”,马来西亚提出“马来西亚,真正的亚洲”国家旅游宣传口号,印度提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印度!”口号。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西班牙政府通过“旅游促进计划”,决定2008-2020年年均投入15亿欧元,用于促进旅游业发展。墨西哥将“国家旅游发展计划”列为法律,并把2011年定为“旅游年”。旅游业已经成为各国应对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复苏、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手段。
二是旅游业日益与一个国家的人文、社会、历史紧密结合,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力已经从硬实力的较量,发展到文化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国际旅游是输出国家文化、形象和影响的重要渠道,通过举办国家主题文化年、体育赛事、盛大展会等活动,可以更广泛地吸引国际游客,可增进各层面、各领域的国际交流,扩大本国历史、文化、价值观的输出,有利于传播价值观和提升国家“软实力”。比如,2011年世界旅游组织确定的年度主题是“旅游与各种文化高度耦合”,中国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年度主题是“中华文化之旅”。这表明了人们对旅游与人文社会历史紧密结合的认识不断提高。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的态势,使得像中国、希腊、埃及、印度等具有悠久深厚人文社会历史传统的国家,可以在未来旅游业发展中增添一些国际竞争力。
三是旅游业不仅是经济上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可持续性的支柱产业,也是关乎社会就业、扶贫、环保等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在促进就业方面,世界旅游组织早在1993年就指出,“全世界范围内,旅游作为一个整体已经成为世界上创造新增就业机会最多的行业。”目前,全世界旅游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大约为9%。在扶贫方面,世界各地的偏远欠发达地区往往都有着非常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果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就能极大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的生存生活状况。多数国家把旅游作为推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的实践,都非常成功。在环境保护方面,旅游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通过保护性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文明旅游,可以改善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使之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四是注重相关资源整合,形成“大旅游”的发展格局。欧美一些旅游强国都非常重视旅游相关资源的整合,重视将旅游业与大型文化交流、体育赛事、文物古迹和遗址保护、商品博览交易会等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的产业群、产业链。同时,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本身与交通运输业、酒店业、餐饮业等关系十分密切。“大旅游”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社会建设、人的素质的提高都有好处。为此,各国政府普遍加大与旅游业相关的公共投资力度,用于改善道路交通、环保设施、文物保护和开发、旅游教育和科研、景点开发、景区度假区环境和辅助设施建设等方面。同时,各国普遍重视强化旅游商品开发,严厉打击各种侵害游客购物消费权益的不法行为,营造公平透明、友好舒适的旅游购物环境。比如,在欧洲各国、日本等的旅游业收入中,旅游购物就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五是应当建立集中、统一、权威的国家旅游管理部门,加强对国家旅游事务的统筹协调和综合性管理。各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也都处于不断调整完善之中,这与各国国情、政体和历史文化传统有关。截至目前,世界旅游组织有157个国家会员单位。在可以查到资料的123个国家中,单设国家旅游行政主管的国家有37个,占30.0%;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与中央政府(内阁)工业、商贸等经济部门结合或设在这些经济部门之内的国家有35个,占28.4%;旅游行政主管机构与文化部等相结合的国家有20个,占16.3%;旅游行政主管机构与环境部等相结合的国家有15个,占12.2%;旅游行政主管机构与交通运输部相结合的国家有15个,占12.2%。另外,巴基斯坦由国家旅游开发公司管理与经营全国旅游。但总体上看,随着当代世界旅游业的快速深入发展,各国旅游管理体制呈现出若干共同或相似的趋势,形成了“政府部际协调决策——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协调自律——专业机构宣传推广”四个层次的旅游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关联性、依托性强,在中央政府层面上建立部门间协调配合的机制,有利于强化经济社会文化各部门对旅游业的支持和配合。行政主管部门则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原则,履行宏观管理职能,集中精力研究制定旅游发展战略、法规政策、发展规划、部门协调和国际联络等产业发展的大政方针。行业组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部分原来由政府行政主管机构的职能转向旅游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如行业服务标准制定推广、饭店星级评定、旅行社等级评定、旅游企业信用认可、游客中心管理、服务质量监督、从业人员培训、市场调研、信息分析和咨询服务等。旅游宣传推广,则由政府主管机构包揽向主管机构与行业组织结合转型,从行政式宣传向专业化、市场化促销转型。比如,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合作、企业参与、专业运作的市场营销的宣传推广机构,比较成功的是日本观光振兴会、韩国观光公社、法兰西之家、美国国家旅游组织、加拿大旅游委员会、新加坡旅游促进局等。

三、旅游业面临怎样的问题

诸如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却限制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旅游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旅游业的兴旺,使旅游接待地的流却人口增加。旅游交通的频繁`和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的增大,致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

2、政策效应还未完全显现。社会对旅游业的认识仍然不足,关于如何建设“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还未得到有效破解,局部出现旅游投资过热、盲目攀比国际化等新问题。

3、市场主体发育滞后。一方面缺少龙头企业特别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活力严重不足、创新乏力,旅游企业距离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尚有差距。

4、产业结构待优化。旅游产业链较短,一些地方旅游业发展中门票经济占较大比重,旅游业产业融合需进一步深化,地区间旅游业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

5、双龙景区的植被覆盖率达85%以上,能及时吸收一些污染气体,所以空气污染情况不严重。主要污染来源是景区饭店的油烟;其次,当地居民燃烧木材、枯枝落叶等释放出的大量烟雾;其三,在旅游旺季大量汽车(特别是近年来私家车增多)涌入景区,使景区空气污染更加严重;其四,在黄大仙祖宫和金华观等地的香火也对周围的空气造成了一定影响。

6、双龙景区是比较安静的休养地,当游客数量较少时能清晰地听到小鸟清脆的叫声。当进入旺季,随着车辆和人流的增多,噪音就会随之而来,特别是在停车场、饭店宾馆、景区溶洞入口处等;另外,在景区溶洞入口处还有一些小贩的叫喊;第三,在双龙洞景区下方和停车场上方有一些私车揽客上山吵闹的情况,影响了景区正常的安静。

标签:旅游收入   

声明:本站所收录作品、热点评论、图片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所有图文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