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旅游交通的特点是什么
交通是联系客源地和旅游区的桥梁.没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就不能形成旅游流(客流),交通是旅游的通道和媒介,是构成完整的旅游功能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现代大众旅游就是在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后才形成的.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大型喷气式客机的运营,使国际旅行变得方便,快捷,舒适,大大促进了国际旅游的发展.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交通建设是一项主要的开发内容.没有方便的交通把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联结起来,旅游资源只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并不具有现实意义.在旅游产品中,交通运输服务也是一项重要的服务内容,是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的海外游客在华的旅游消费中,交通花费占有很大的比重.{这里}旅游交通与一般的客运,货运交通相比,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游客沿交通线上的移动,不仅是为了完成空间位移,而且本身也是一种旅游的经历和体验,是旅游者最终获得的旅游体验中的组成部分.{这里}尽管,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常常利用已有的基础交通线路(并非为旅游而修建的交通线),但是,旅游者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地的分布来选择组合自己的交通线路和交通方式.交通线路和旅游线路高度统一,表现在一般旅行社推出的旅游产品即是以交通线路把各旅游地和景点串联拼合起来,形成一条旅游线路(即通常说的旅游产品)向市场销售.基于以上两个特征,旅游交通线路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规律和资源与市场的空间关系.在大尺度空间上,旅游者行为规律为作闭环状旅游,避免走回头路.因此,交通线路的建设应适应这种规律,把规模,等级相当的景点和旅游地以最经济的,最有利于旅游活动的方式连结起来,形成一个大的闭环交通线.在中,小尺度空间上,旅游者的行为规律表现为,以中心城市(中心旅游地)作依托作节点状旅游.因此,中小尺度的交通线路的建设应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作放射状与低一级的旅游地(点)相联结.旅游交通从空间层次上可分为三种:第一层次是外部交通,它是指从客源地到旅游地所依托的中心城市的交通,跨越的空间尺度大.外部交通的主要方式是航空交通和铁路交通,也有部分水运和公路交通.第二层次是在旅游区内由中心城市到旅游地,风景区的交通,跨越的是中,小尺度的空间,交通方式主要以公路或铁路为主.第三层次是内部交通,指旅游地,风景区内部的交通,跨越的是微观或小尺度的空间,交通方式以特种交通为主,如索道,游艇,电瓶车,畜力车,骑马等,甚至步行.旅游交通的选线,建设主要考虑大,中尺度的交通,景区和旅游地内部交通一般是旅游地,风景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二、旅游交通的方式有哪些及其特点是什么
旅游交通是指为旅游者由客源地到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和服务的总和。旅游与交通的关系密不可分,交通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旅游对交通的发展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现代旅游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现代交通的结果。
旅游交通在整个国民经济交通运输业中,既有其特殊性,又具有相 对的独立性。旅游交通层次分明,从其送游客的空间尺度及人们的旅游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旅游起始交通指从旅游客源地到目的地所依托的中心城市 之间的交通方式和等级,其空间尺度跨国或跨省,交通方式主 要有:航空、铁路和高速公路。
例如,外国人或外省人要来大 理旅游所选择航空、铁路或高速公路的方式。涉及中小尺度的空间,指从旅游中心城市到旅游景点之间 的交通方式和等级,交通方式主要有:铁路、公路和水路。例 如,旅游者要从大理到南诏风情岛旅游,选择了水路,借助游 轮这个旅游交通工具,从而实现了游览的目的。
景区的内部交通,主要有徒步或特种旅游交通,如索道、 游船、畜力,畜力即骑马、骑骆驼、滑竿等。
三、生态旅游交通的特征
“旅游交通”的特性, 是指该交通方式是专门为旅游设计和使用的
例如:旅游BUS 旅游景点内的专车,旅游包机、旅游列车、邮轮等
生态旅游的目的就是旅游业、自然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与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旅游的四大理念
保护性
在满足保护自然环境或者野生动植物的前提下,从事对环境和文化影响较小的游乐活动。例如,在卢旺达的原始森林中观赏大猩猩时,采用远观而不影响大猩猩正常生活的方式,这和传统旅游相比,最大特征就是“保护性”,强调对旅游对象的保护。
自然性
1988年墨西哥保育专家拉斯喀瑞进一步强调生态旅游是在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领域展开的,是一种尽情考究和享受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的活动。后来多名学者也提出相似的观点。可见生态旅游开展的区域是自然区域,生态旅游的对象强调自然景观或野生动植物。
社区参与
1990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he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提出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要在尽量不改变当地生态系统完整的基础上创造当地经济发展机会,让当地居民受益。在这一点的创新上,生态旅游逐步演化为社区参与的模式。这种创新的思想强调了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除了“保护旅游对象不受危害”外、还应在“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使当地居民受益”、“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等方承担责任。
环境教育
1993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与自然保护区会议上提出的生态旅游定义是:“倡导增加对大众关注的旅游活动。提供必要设施,实行环境教育以便旅游者能参观、理解、珍视和享受自然和文化资源,同时并不对生态系统或当地社区产生无法接受的影响”。其新的观点在于强调对旅游者实行“环境教育”。
生态旅游的五大特点
普及性
生态旅游者是一项大众普及的活动,它不仅仅只限于社会地位高的人士参与,普通工人、职员、学生等都可以成为生态旅游者。
保护性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最大的特点就是保护性。生态保护是生态旅游开展的前提条件。
多样性
生态旅游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其旅游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普通的观光、度假,还衍生出了观鸟、徒步、滑雪、探险、科考等一系列生态旅游项目。
专业性
由于生态旅游所提倡的环境教育理念,生态活动内容要求有较深的科学文化内涵,这就需要活动项目的设计及管理均要有专业性。
精品性
“品”即“产品”或“商品”,生态旅游产品或商品应该是高质量、高品位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