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有句老话,叫“最贱不过南三泥,有女不嫁南三郎”,这句老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可能很多湛江人,甚至南三岛人,都搞得不是很清楚。
原来,“最贱不过南三泥”来自这样一个传说——说古时候的南三岛人,在岛上挖坑的时候,坑中泥会越挖越多,似乎像涌出来似的,多得不得了,给人一种贱兮兮的感觉。
而实际上,这里说的“泥”其实是指南三岛的一种沙。这种沙,在南三岛的乡间随处可见,是一种贫瘠的沙质土壤。南三岛过去之所以穷,就是因为这种沙土。
这种沙土根本留不住水,下一场雨,水一下就跑光了,岛上的居民喝点淡水都难,更不用说种好庄稼了。
“天不怕,地不怕,只怕沙煞”,“无风三尺沙,风起沙如山”,这是一点都不夸张的南三岛昔日景观。沙多的地方,连杂草都不生,甚至还会掩埋田地和房屋。
三日无雨则受旱,潮涨风大则受灾,种什么都丰收不了。当暴雨或台风来临时,岛上便是一片狼藉。生存,真的很艰难啊!
南三岛的沙子多,还影响到了交通。过去,从田头圩到北头寮到光明垉都是沙路,出行很不方便。都有句俗话:“走两步,趟(退)一步。”如果是骑单车或骑摩托车,则陷进沙子里,根本骑不动。
“有女不嫁南三郎”又是什么意思呢?主要是指生活在南三岛这条件恶劣的地方,年年挨饿,年年逃荒,男人都想往外面跑,女人不肯嫁进来。
不肯嫁进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便。南三诸岛在联岛以前,村民如果想从南三出行到市区,真的很困难。
船过船,海过海,南三岛人唯一与外界联系的,便是几艘木渡船。嫁到这里,回个娘家都艰难,等于是远嫁了,谁愿意来啊!
还好,南三人凭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完成了联岛工程,种植了大片麻黄林,遏制了风沙的作恶,还让这片原本恶劣不堪的沙土,培育出了红心番薯这种优良的农产品。
说来也怪,这种长在沙质土壤的红心番薯,远比种在其它水土的番薯更加香糯甜口。它饱含阳光的香气,入口厚实粉糯,回味甘甜,价格也便宜,是南三人最爱的杂粮。
南三岛除红心蕃薯外,还有南三甜薯、红萝卜等农产品,都是沙质根茎植物,也间接证明了沙土之多。
南三岛的群众讲吴川方言的多,属广府文化。“南三南二都是王(自己)人”,说明了南三人和大陆坡头、乾塘人的历史缘份。广府文化按说性格应该含蓄内敛。但南三方言与湛江市区讲的白话、吴川梅菉话却有所不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或许是岛上的水比较咸吧,南三人的方言,味道要更浓一些,感情色彩要更强烈些,有一种天然的爽直豪放。
还有个原因,可能是海边风大,渔民之间说话的声音相对来说大些,否则稍隔远点便会听不见。
“尼吓焦文啊”(你吃早饭没),“都麦”(做什么),“嘿丝呀”(去哪里),“丝得(dei)罗”(怎么样)、大煲(大姐)……南三人的方言总是那么朴实,快乐、幽默。
由于四面环海,南三人最爱的饮食是海鲜。他们不仅吃海鲜,还卖海鲜,主要是在霞山的海鲜市场,这个市场至少有一半商户是南三人。
南三人对好吃的海鲜,最喜欢用一个字来评价,那就是“甜”,甜就意味着新鲜、天然和营养。
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南三岛人有很强的奋斗精神,敢闯敢拼,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南三岛虽然不大,却是一个移民岛,岛上的村民来自四面八方,所以也养成了一种包容博大的情怀。
由于南三岛风沙多,土地贫瘠,人多地少,农民靠种植填饱不了肚子,培养了南三人闯的性格,大部分男人都是靠外出做泥水工、小生意、手艺活来养家糊口。
南三人勤劳俭朴,很多老人家都有捡破烂的习惯,家里堆着纸皮和塑料瓶。买菜也精打细算,专挑下午收市时去买,能省一分是一分。
改革开放以来,南三岛出了很多创业的老板,他们涉足建筑工程、房地产、水产等行业,在湛江市、广东省及省外大展宏图,有的还成了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贫穷的南三岛人已经成为老板云集的“土豪”岛。
另外,作家陈济华在《南三岛啊,博士岛》一文中写道,南三岛自1949年后,已经培养出三四十名博士和硕士,这还是保守的数字,荒芜的南三岛已经变为“博士岛”、“知识岛”。
近年来,由政府牵头,民间集资,南三大桥开辟了海岛与陆地的交通。现在的南三岛已成为湛江滨海旅游示范区,南三岛的发展蒸蒸日上,未来无限美好。
过去是“最贱不过南三泥,有女不嫁南三郎”,而现在南三岛已经变为知识和财富的蕴育之地,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同时还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投资者和游客。南三人终于可以自豪地说:“我是南三人,我骄傲,我自豪!”
想了解湛江更多风土人情历史的,一定要关注“湛江纵横哥”喔!
本文未经授权严禁其它媒体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