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传天下两少林,一在中州,一在闽中。闽中少林寺始建于唐贞观三年,于清初遭受满清焚毁,失去了踪迹。从1984年开始的十多年中,泉州、莆田、福州的福清等地都声称在当地找到了闽中少林,且各自新建了一座以“南少林寺”命名的新寺院。为了谁才是真正的南少林,三地之间的争论迄今未休。哪么,南少林究竟在哪里呢?本篇试以九个“关键词”为切入点,通过剖析去伪存真,定位南少林的真实所在。
少林院遗址和新寺前广场
[关键词1] 闽州之东
支持“南少林在泉州说”的最重要文字资料的《西山杂志》引用唐代许稷《闽中记》记载:“唐高宗龙朔元年元春之月,闽州之东有异物如大蟒,双角八脚而巨鳞闪光,盘栖清源少林寺之西岭峰顶。”由此,我们可知在唐龙朔年间“闽州之东”有一座少林寺。但是,整个龙朔年间(661-663年)并没有“闽州”为名称的行政区建置。唐代设闽州的时间是景云二年到开元十三年(711-725年),故“闽州”应是许稷写记时的地名。闽州管辖范围大致今福州宁德两地区。而与闽州同时的泉州,则是由武荣州(684年置州,辖莆田、南安、龙溪三县)改名而来。许稷是当时泉州人,他不将少林寺写在自己家乡的“泉州之东”,却记少林寺于他乡的“闽州之东”,显见南少林应在福州或宁德地区的东部,而必不在泉州地区(含今莆田)。
弥勒峰下南少林
[关键词2] 清源
清源县于唐圣历二年(699年)由莆田县划出西片地块设置,今名仙游县。 此外,今福州福清东张的西北部,在唐代时的地名为“清源里”,宋后称“新宁里”。天宝元年(742年),唐朝实行州改郡,泉州改为清源郡,清源县则改称仙游县。清源郡郡名即由清源县而来,清源郡设立、齐云山改名清源山,均在闽州改名为福州17年之后。所以,那时的“清源”可能是今仙游县,也可能是福清的清源里。
闽中嵩山少林寺
[关键词3] 贞观三年
前些年有人提出,仙游有座九座寺,可能是南少林寺。有部《香花僧秘典》记载,“兴化清源九座寺,唐懿宗咸通年间,正觉禅师号智广上人倡建,凡寺舍九座相连,故称九座寺。寺僧五百余众,有南少林之誉”。九座寺在仙游县凤山乡,又名太平禅院。寺内现存一块方碑记载:九座寺,唐咸通六年(865年)正觉禅师所建之寺”。一座“有南少林之誉”的寺院怎么会是南少林本座呢?而且该寺建置的年代在闽州改称为福州的140年之后。很显然, 这个九座寺不可能是“闽州之东”的“清源”少林寺。
唐豪1941年著《少林拳秘诀考证》认为“晋江县东门外凤山之麓”的东禅寺是南少林寺。根据相关史料,东禅寺原称镇国东禅寺,始建于唐乾符年间(874-879年)。1987年在莆田西天尾的林山上发现的林泉院遗址,也被认为是南少林寺。经查,该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以上两寺院的建置时间均与传说中的南少林寺建置时间的贞观三年 (629年)相去甚远。其中,泉州东禅寺建置年代更在闽州改称福州的150年之后。
宋代福州地方志《三山志》记有一座叫做“少林院”的佛寺。志书中记载的少林院“有住持,无起置年代”。“无起置年代”因建寺年代较早,建置年代不详或未找到建置年代的相关史料。而与少林院同里的其他寺观,凡建置于宋明道年间(1032年始)之后的,都注有建置年代。可见,少林院的建寺时间应该早于北宋明道年间,但尚不能确定其建置时间。
[关键词4] 福州府
清代《西鲁序》、《洪门秘笈》、萧一山辑录的《近代秘密社会史料》、日本人平山周的《中国秘密社会史》以及荷兰学者施列格的《天地会研究》等引述史料均称少林寺在福州府,只是县份或具体地方有福田县、圃龙县、浦田县以及鼓岭(在福州市郊,近代著名避暑地)之分。福州府下没有福田县、浦田县,只有古田县。后人多揣测“福田”为莆田之误,却没有人认为南少林寺在福州府古田县。如《洪门历史》(陶成章著)、《清稗类钞》(徐珂编著)则不提南少林寺所在之府,均称少林寺在福建省莆田县九连山。从这一点,可以得出南少林不在福州府北部的古田县一带,而应该在福州府邻近莆田的一个县域。
遗址位于新建寺院中轴主体建筑的西侧
[关键词5] 九连山
莆田林泉院,位于西天尾林山,属于九华山侧脉。称其山为九莲山,只是近年来林泉院遗址发现后的新赋之名,于史无据。仙游九座寺所在的九座山也是如此,只因山名中带有“九”字,而于近年被附称为“九连山”。真正原称为九连山的山脉,在莆田市涵江区与福清交界处,其伸入涵江区梧塘镇的一段,也称为九连山。少林院就位于九连山脉的福清一侧。在诸多南少林疑址中,只有少林院是名符其实地座落于九连山脉。
嵩山少林院遗址
[关键词6] 少林
宋淳熙九年(1182年)成书的福州地方志《三山志》卷三十六“寺观”类中清楚载明福清县新宁里有“少林院”,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八闽通志》卷七十五和明正德十五年(1500年)的《福州府志》卷四十,在福清县“寺观”类下也都记载有“少林院”。
1993年6月,文史与考古工作者以清代以前的志书为依据,以地名为线索,按照民国时期《福清县全图》上的“少林”标注,终在位于福清西北部的肖林村发现了少林院遗址。根据现场发现和出土的文物,可以判定这就是古代志书中记载的“少林院”。在八闽大地上的数处南少林疑址中,只有少林院的名称中有“少林”二字,而且遗址现场及附近有“少林”字样的文物及村名可做见证。
[关键词7] 嵩山
传说,当年少林僧人遍访闽中沿海山水,终选在一处山形地貌与中州少林寺所在地非常相似的地方,建起了闽中少林寺。从实地勘查证实,少林院之山形地貌与河南嵩山少林寺确实十分相像,而且,在少林院的北面也有一座名叫“嵩山”的山峰。如果这个做为少林特有的山川地理符号不是近年来附称,而是古已有之的,则可确证少林院就是南少林。
福州的文史工作者通过现场实地考察发现,在这座山峰的后面有一座始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的南岭宫在莆田境内,宫门的楹联是 “宫向嵩山兴万载,神居南岭佑千家”。在古代文献资料方面,则有南宋刘克庄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九中记 “记载德诚者,福清人……尝住邑之嵩山少林”。对照前文,此“邑”即福清县。刘克庄为少林院僧人作的墓志铭中更明白无误地称该寺院为“嵩山少林”。此外,福清当地的《黄檗山寺志》则载有少林院出身的黄檗山万福寺高僧心然禅师圆寂后归“葬嵩山祖塔”。可见此处嵩山之名乃是古已有之。
[关键词8] 武术之乡
少林院就是南少林寺吗? 有学者指出,在福清并没有看到武术爱好者深入民间的现象,同时,也没有材料说明福清少林寺与武术的关系,现有的证据不足于证明福清少林院就是“武艺出在少林中”的“闽中少林”。
或许诚如这位学者所说,在福清并没有多少武术爱好深入民间的现象。但是,我们注意到少林院并非处在福清的中部位置上,而是居于福清的最西北的与莆田、永泰等县交界处附近。纵观福建省内,l99l年12月获得首批“全国武术之乡”称号的,福州有永泰、长乐两县,泉州有鲤城区和石狮市,1996年12月获得第二批“全国武术之乡”称号的,则有晋江和仙游两县。两批“全国武术之乡”在闽中地区构成了一条北起闽江口南翼的长乐,经由内陆山区的永泰、仙游,再南下至围头湾东岸的一条弓形“武术带”。少林院就处在这条弓形“武术带”中段内侧的边沿上,其距离首批“全国武术之乡”的永泰县不过几公里。如果将1958年“大跃进”时划归福清县管辖的一都镇列回永泰县,则从少林院至永泰县的距离不过区区数里。 此外,福清的东北面还与首批“全国武术之乡”的福州市长乐区接壤。
大雄宝殿
[关键词9] 拳棍
古代少林武术经历多次灭佛运动与战争杀戮以及武术自身的演化和发展,现在已不得而知其原本的风貌了,人们仅知古时刀叉剑戟之类的血刃兵器是不能进入佛门净地的,真正的少林武术并没有什么“十八般兵器”,而只是拳、棍之术而已。《闽都别记》第256回记有福州南台万寿寺僧人王法助为造万寿桥,到少林寺学习武术,并从寺中借得法宝一事。书中明载其所学武术为拳棍之术。明代程宗猷的《少林棍法禅宗》誉少林棍法为“无上菩提”,并称少林寺内“专攻于拳者,欲使与棍同登彼岸也”。清末民初,陶成章《教会源流考》中也说“福建亦有少林寺,以搏拳称……”。位于少林院“后山”的永泰县是中国南派武术二十多个拳种的发源地,为南少林武术文化中心,其武术形式以拳、杖(棍)为主,这与少林原脉武术的特点相吻合。
综上所述,在几处南少林疑址中,能与“定位南少林的九个关键词”逐条相符不悖的仅有福州府福清县九连山少林院。因而完全可以确定在福清东张镇泗洲村少林自然村发现的少林院遗址正是人们苦寻百年未果的闽中少林寺。
标签: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