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州的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导游词
各位团友,今天我讲解的内容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榕城福州,鼓楼区繁华闹市的高楼之侧,有一片巷陌纵横、青石铺地的古老街区。
这就是被建筑界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向西三条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575.25亩)。
。
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
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
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
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
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三坊七巷,以她近三百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
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风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文物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成为游客前来福州的必到之处。
可以说,她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
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们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园乡土。
“三坊七巷”的路,绝对是小路,也许几百年来就是这样小,小得只能并排走两顶轿子吧!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路不在大,有人则名。
就是从这样的小巷里,历代走出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他们走出幽深的坊巷,走向八闽大地,走向五湖四海,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他们为“三坊七巷”增光,“三坊七巷”也为有他们而骄傲。
三坊七巷的古建筑风貌主要表现在:石板深巷,青瓦粉墙,各式精雕细刻的门罩,风火墙式的多进院落,从高处府视犹如海上层层波浪,那此起彼落的万倾波涛既无比壮观又震撼人心。
三坊七巷不仅以她的古建筑闻名于世,她还代表了福州人重教育,好读书的优良传统,科举之盛,在全国也属罕见。
南宋著名学者,被称为与朱熹、张轼齐名的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在福州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旧弟兄。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
”这首诗也是三坊七巷的生动写照,说明了福州读书人之多,以及深夜苦读的生动景象。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的的见证;“三坊七巷”是闽江流域人民智慧的结晶;“三坊七巷”更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
它记录了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立国的史实,记录了宋末端宗南明隆武皇帝在福州称帝的经历。
它吹洒着辛亥革命的风雨,传播着北京“五四”运动在福州的影响。
三坊七巷历代累计出过举人300多名、进士150多名,这些坊巷内曾经居住过上百名高官显贵、学者名流,唐著名学者黄璞,宋理学家陈襄、晚唐诗人陈烈、状元郑性之、明抗倭名将张经、清巡抚沈葆桢、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等等都曾在三坊七巷居住过,还有黄花岗著名烈士林觉民。
说到林觉民我们不能不提到他的《与妻书》。
林觉民牺牲后,全家为了避祸匿居在光禄坊早题巷一处许家院宅。
一天晚上,有人悄悄地将林觉民写给父亲及妻子的遗书塞进门缝,林觉民的妻子一直将这封信珍藏到辛亥革命福州光复后。
这一如诗如画的名篇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不仅表达了夫妻间深深的歉疚和殷殷的情意,而且表达了“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谋永福”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情怀,激励了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
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与妻书》中也十分细腻地表达了烈士对故里“三坊七巷”的眷恋之情,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屋,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看到这,我们怎能不为烈士牺牲前对亲人和美丽家园----“三坊七巷”深深眷恋之情所震憾呢!谁没有亲人,谁没有自己的家园?可林觉民却英勇奋战,在负伤被擒受审时仍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矣”,这就是革命者何等博大情怀!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让我们再一次感悟到故乡“三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对我们的培养和熏陶。
各位团友,“三坊七巷”的讲解就到这里。
我们集合的时间是×时×分,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自由活动、照相,我们准时在这里集中上车,谢谢大家。
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
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
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
\"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了为新一轮创业而组建家园。
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住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坊七巷街区。
衣锦坊
旧名通潮巷,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后衣锦还乡而改坊名。
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水榭戏台最具特色。
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
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
文儒坊
因历代文儒辈出而得名。
宋祭酒郑穆、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世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袭故居皆在坊内。
陈承袭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
近代诗人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
陈衍曾自吟一联:“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文儒坊东头北墙上,还嵌着一块高约2米、宽1米的阴文碑刻:“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神佛、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
这是光绪辛已年(1881年)订立的文儒公约。
据有关人士认为,在全国城市小街巷中刻碑立约,尚属罕见。
光禄坊 [郁达夫在此居住和写作]
三坊之中靠南边的光禄坊成名较晚。
那时以光禄卿身份任福州太守的程师孟上任尹始为民办实事。
他扩建城池,疏通河道、湖泊、修建搭桥、办教育兴文化还救济灾民,民间口碑甚好。
在扩建的鼓楼城门上添置沙漏计时器,在乌石山上建道山亭邀请大文豪曾巩作记,所作所为都表现出一种对进步文化科技的追求。
当时的坊巷内有一座\"闽山保福寺\",程太守常与文人诗友相会在此,寺僧出于对他的尊重,以当时最时尚的手法在悬崖石上镌刻了\"光禄吟台\"四字,无意间为程师孟也为寺庙留下了一方文化遗产,还为这条小坊取了一个动听又有文采的美名。
杨桥巷
古名登俊坊,因西通杨桥而改名,现扩建为杨桥路。
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觉民故居,也是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
冰心小时候曾在这里住过,她在〖我的故乡〗一文中,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
在林觉民故居附近有座双抛桥,传说古时有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不得如愿,双双投河殉情,故名“双抛”。
乾隆二年重建此桥。
前几年,福州在旧城改造中决定拓建杨桥路,按照截弯取直的方案,“双抛桥”必须拆掉。
为了保护这个历史古迹,市政府要求建设部门修改了原定的设计,结果多花了300万元。
周围的居民说:“300万元买了个双抛桥”。
从而给双抛桥的传说增添了新的佳话。
郎官巷
因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
宋代诗人陈烈、清代名人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巷内。
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
塔巷
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
原名修文巷,宋代改称兴文巷、文兴巷。
以闽国时建育王塔于巷北而改今名。
塔系木构,后不知毁于何时。
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爿小塔,作为古迹纪念。
20世纪50年代,小塔移置坊口。
黄巷 [因聚居过黄姓人家而得名]
据今1600多年的晋朝永嘉年间中原战乱,乃是迁徙入闽的衣冠士族在福州择居,有一黄氏家族落户于次,故有了黄巷名字的由来。
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
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
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
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进士陈寿棋、赵新等,都曾居巷内。
安民巷
位于黄巷以南,西通文儒坊。
〖福州地方志〗记述:“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告示安民,故名”。
旧有锡类坊,以宋刘藻以孝闻,后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
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贤达。
元行省都事贾讷居之。
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
宫巷
旧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极宫得名,是当今福州保护得最完整的古巷坊。
巷内现存明代的建筑6幢,清代的建筑13幢,其中面积在千平方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10幢之多。
福州历代尤以近代名人多居于巷内,如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清海军总长刘冠雄等。
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今人叹为观止,如漏花窗户采用缕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了丰富的图案装饰。
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饰以重点雕刻。
各种精巧生动的石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可算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
吉庇巷 [喻意“吉祥安宁”的巷名]
吉庇巷俗呼\"急避巷\"。
明嘉定元年进士郑性之未发迹时,受屠户的凌辱。
衣锦还乡后,为泄私愤而仗毙奚落过他的屠户。
于是当年横行街市的恶少生怕冲撞郑性之而急避门户,因此有了\"急避巷\"的怪名。
明代以谐音改巷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庇境安宁之意。
二、福州的三坊七巷如何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
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向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
三坊七巷范围内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共15处,包括水榭戏台、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二梅书屋、小黄楼、林聪彝故居、欧阳氏花厅、沈葆桢故居、陈承裘故居;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
下面介绍一些主要景点,希望对您有帮助,更多景点还请您亲自去实地体验吧。
林觉民•冰心故居
故居位于南后街北口西侧与杨桥巷交汇处,杨桥路17号,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辟《林觉民生平史迹》展和《冰心与福州》展。
该故居原系林觉民祖辈七房人家(包括林长民)聚居处。
林觉民广州起义殉难后,林家避祸迁离,房屋让售予冰心祖父谢銮恩。
谢家一直住至20世纪50年代。
冰心十一二岁时曾居此。
二梅书屋(福建省民俗博物馆)
该故居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福建省民俗博物馆。
位于郎官巷西段南侧25号,系清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进士林星章宅院,因院内种植两树梅花而得名。
始建于明末,清道光、同治间及民国时期几次大修。
坐南朝北,前后、左右共五进,占地面积2434平方米,自郎官巷通达塔巷。
严复故居
该故居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郎官巷西段北侧20号,坐北朝南,主座与花厅两座毗连,占地面积609平方米。
主座清式规制,门内三面走廊,前设有插屏门。
大厅面阔三间,正间分前后厅,左右边间为前后厢房。
主座前廊西有小门通花厅。
花厅前后走廊、栏杆均仿西方建筑纹饰。
水榭戏台
该故居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福州地方戏剧演艺场。
位于衣锦坊东口北侧4号,创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原是郑姓住宅;清道光年间(1821-1851)为孙翼谋家族所有,以后长期都有孙氏子孙居住。
经过多次重修,成为三座毗连、全坊最大的宅院。
小黄楼(中国涉台楹联博物馆)
该故居位于黄巷中段北侧36号,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中国涉台楹联博物馆,存放有乾隆十六年进士刘墉、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北洋军阀首领冯国璋等人的楹联、牌匾百余块。
林聪彝民居(福州漆艺博物馆)
位于宫巷北侧24号,福建省文史研究馆、中国新闻总社、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曾设于此。
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福州漆艺博物馆,展示具有“福州三宝”之一美名的脱胎漆器,以及由脱胎漆器工艺发展而成的漆画,展品逾千件。
王麒故居(福建当代工艺珍品馆)
民国初李厚基新编陆军第十一混成旅旅长王麒住宅位于塔巷西段北侧28、30号,该故居前身是汀州会馆,于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
叶氏民居(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
叶氏民居,位于南后街南侧,是光绪十二年进士叶在琦先生的故居,叶在琦先生是光绪二十七年“全闽大学堂”的监督(也就是福州一中的校长)。
叶氏民居始建于明朝,整个宅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321平方米,老宅融明、清、民国三个时代的风格于一体,是南后街现存比较完好的古民居之一。
2005年,叶氏民居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将叶氏民居作为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设展示中心,宣传与弘扬我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品千余件。
谢家祠(福建状元府艺术馆)
吉庇巷北侧60号系谢氏家祠。
建于明代,清至民国多次修建。
1958年因扩路又有改建,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福建状元府艺术馆。
林则徐纪念馆
林则徐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禁毒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是福州主要的4A旅游景点之一。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伟大的中华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驱、“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高尚情操,时刻激励着我们。
标签:林觉民 福州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