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豫园三穗堂景点介绍

三穗堂位于

豫园正门处

豫园的面积有两万平方米,其布局曲折、亭、台、楼、阁、假山、池塘共30余处。按其主体建筑,可分成三穗堂、万花楼、点春堂、会景楼、玉玲珑、内园六大景区,每个景区都有其独特的景色。

三穗堂

古时的三穗堂,据潘允端《玉华堂日记》,这里几乎是“无日不开宴,无日不观剧”。堂内中堂挂着现代书法家潘伯鹰书写的明代园主潘允端的《豫园记》,梁上高悬着“三穗堂”、“灵台经始”、“城市山林”三块贴金扁额。

三穗堂位于豫园正门处。而豫园正门背面题额是“椿寿”两字,大椿是传说中的古树名,寓意长寿,后“椿”作为父亲代称。“椿寿”照应“豫园”。点明豫园园名寓意。

“豫园”,“豫”有愉悦老亲之意。现在正门上方的“豫园”两字系后人摹仿之笔。原真迹为明代遗迹,为当时文坛领军人物太原王稚登题名,实属珍贵。现嵌入园内墙上,外镶玻璃镜框以保护。

仰山堂/卷雨楼

仰山堂/卷雨楼,位于三穗堂后面,隔荷花池与大假山相望。这是一座飞檐翘角两层楼阁,下层是仰山堂,上层是卷雨楼。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仰山堂以仰山名,有两层语义:一层是堂上所挂清人所书取自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句,点出此处为观赏大假山绝佳处,这里的仰山是仰望的意思;另一层则典出《诗经》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暗指园主对德行高尚者的仰慕之情。卷雨楼卷雨的出典说法很多,一般认为取自王勃《腾王阁序》诗句“珠帘暮卷西山雨”,意思是在蒙蒙细雨中登上卷雨楼观望大假山,迷茫如烟,隐约可见,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大假山

大假山,位于豫园西北角园门附近,以浙江武康黄石叠成,大假山高14米,宽60米,深40米,由2000吨浙江武康黄石叠成,出自江南著名的叠山家张南阳之手,是400年前的遗物,享有“江南黄石假山之冠”美誉。对其建造特点,清末名人王韬曾描绘:“奇峰攒峙,重峦错叠,为西园胜观。其上绣以莹瓦,平坦如砥;左右磴道,行折盘旋曲赴,或石壁峭空,或石池下注,偶而洞口含岈,偶而坡陀突兀,陟其巅视及数里之外。循径而下又转一境,则垂柳千丝,平池十顷,横通略约,斜露亭台,取景清幽,恍似别有一天。于此觉城市而有山林之趣,尘障为之一空。”400多年来,豫园景物时废时兴,而大假山仍保持旧观。

大假山上有二亭,一在山麓,名“挹秀亭”,意为登此可挹园内秀丽景色;一在山巅,称“望江亭”,意为立此亭中“视黄浦吴淞皆在足下。而风帆云树,则远及于数十里之外”。大假山也是全园最高点。

游廊

“渐入佳境”游廊,门前一对元代铁狮。左雌右雄,姿态生动,铸工精致。铸造于1290年,座上各有款识:章德府安阳县铜山镇匠人赵璋、大元国至元廿七年岁次庚寅十月廿八日。铁狮原置河南安阳县衙大堂前,曾被日军运往日本,抗战胜利后归还中国,修园时移置于此。

游廊中上方有“渐入佳境”匾,典出《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食甘遮,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游廊中间竖一太湖石立峰,高2.3米,亭亭玉立,名“美人腰”,似美人柔腰顾盼,遮住了前面景物,乃造园抑景,产生含蓄美的艺术效果。

萃秀堂

萃秀堂是三穗堂景区主要建筑之一,位于大假山的东麓,面山而筑。建筑构件精粹,优雅峻洁。成为文人雅集和接待来沪贵宾的重要场所。

声明:本站所收录作品、热点评论、图片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所有图文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