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万寿山景点介绍?
一香岩宗印之阁、嘉荫轩
香岩宗印之阁:始建于乾隆时期,为四大部洲之中心建筑,原为三层高阁。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改建为现状,阁内供奉三世佛与十八罗汉於内。
万寿山香岩宗印之阁
嘉荫轩: 始建于乾隆年间,因建于两棵古槐的绿荫之间而得名,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一九八九年重建。
二、谐趣园、四大部洲、澹宁堂
谐趣园:乾隆十六年(1751)仿江南名园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取名惠山园。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改名谐趣园。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方塘数亩,沿池建有楼、亭、堂、斋、桥、榭等园林建筑,并由三步一回,五步一折的百间游廊相连接,错落相间,步步有景,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园中之园”
四大部洲:乾隆年间兴建的藏式宗教建筑群,分别为“南瞻部洲”、“北俱卢洲”、“东胜神洲”和“西牛贺洲”。一八六〇年遭英法联军焚毁,整改后的格局是1980年按原样修建的。
澹宁堂:始建于乾隆年间,是后湖重要的点景建筑,依山傍水,宁静清幽。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颐和园时未予恢复。一九九六年经多方论证,国家批准,在原址上照原样复建,用以陈列颐和园藏明清宫廷家具珍品。
三、寅辉城关
城关是颐和园内六大城关之一,始建于乾隆年间,东边石额刻“寅辉”,西边刻“挹爽”,与西部的“通云”城关遥相呼应,皆是苏州街的陆上关口。
四、眺远斋、妙觉寺、苏州街
眺远斋:俗称“看会楼”,光绪年间兴建。整个建筑置于高台之上,北望视野开阔,是专为慈禧观看颐和园北墙外一年一度的庙会场面而建。
妙觉寺:始建于乾隆年间,是颐和园中最小的寺庙,由山门、围墙、旗杆和正房组成,寺中原供奉“诚救佛”。
苏州街:原称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的一条水街,一八六〇被英法联军焚毁,一九九〇年在遗址上复建。街全长三百余米,以水当街,以岸作市,沿岸设有茶馆、酒楼、药房、钱庄、帽店、手饰铺、点心铺等六十多个铺面,集中展现了十八世纪中国江南的商业文化氛围。
五、画中游、写秋轩、紫气东来城关
画中游:始建于乾隆年间,一八六零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是万寿山西部重要的点景建筑,中为八角两层楼阁,东西配置两亭两楼,后有白石牌坊和一座三间小殿,各有爬山廊沟通。由于建筑倚山而筑,视野开阔,循廊观景,仿佛置身画中,故名“画中游”。
写秋轩:建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一八六零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是万寿山前山东侧的一组建筑。正殿三楹,建于高台之上,两侧以爬山廊连接“观生意”与“寻云”两配亭。此轩隐于山间,幽雅清净,是观赏秋色的极佳之处。
紫气东来城关:始建于乾隆年间。南边石额刻“紫气东来”,源自老子出关的典故,北边石额刻“赤城霞起”,源自晋代文学家孙绰《天台山赋》中的名句。城关既是点景建筑,又是当年园内分区防卫的关口。